• 那方诗意的乐土

    那方诗意的乐土 红砖的苏式小楼藏身于高大梧桐树的枝丫后,转个身、绕个圈,楼身侧面小窗透出柔和的光,在褐色玻璃的掩映下,欲言又止地诉说着昔日的故事。 一个人必先有灵魂,而后有骨气。踏步进去,向上抬头、左右环顾,会感受到坚硬外壳包裹下古典又柔美的江南水乡女子的韵味与气质。空间保留了原有建筑结构,以玻璃向外做了延伸,图书、鲜花、案牍、老照片——无处不流淌着传统文化的气息,又传递了丰富的情感态度,以便塑造一个“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的人文诗意空间。闭上眼睛,耳边呼啸而过的声音是胡适、是梁漱溟、是陈寅格、是王国维,或浓墨重彩、或云淡风轻,让人瞬间被铿锵有力、硬朗弥坚的澎湃力量席卷,在民族血脉的搏动中,历史和现代有了微妙的联系。 楼顶的吊灯倾泻出如水般流动的光影,拴住脚踝让人驻足停留,目光定格在一幅刚劲有力的硬笔书法作品上,上书,“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赋书苑九思之名,想来应是感召于朱九思先生的远见卓识及人格魅力,追随其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脚步,叹服其尊重科研、追寻真理的虔诚和担当。九思与久思,是寄愿于名予这方空间以无形的智慧,化为推动国之昌盛的绵绵不绝的力量。踏上旋转楼梯扭身回望的每个瞬间,都能看到先生殚精竭虑、顶住压力为教育改革奔波的身影,看到他忘却个人伤痛全心全意将生命付诸于教育实践的胸襟与能力,看到他呕心沥血爱着这片土地,把每一片树叶都刻在了心里。先生打下的坚实基础,让华中大每一座建筑都有了骨气和底气。 小楼故人多、故事多,纷至沓来的有新朋、有至交,耳闻到访的昔日“房东”,行至二楼天台,目光所及之处,回忆接踵而至,瞬间感怀落泪。他们曾寄事于科研和教学,在笔下的数据和实验室的瓶瓶罐罐间,展示着自己的能量和能力。身居温柔的小楼内,任风云变幻,在岁月之树的枝丫上写满了欢乐。迷雾遮望眼的时候,伸出窗外抬抬头,仍会看到云层之上阳光的微亮。 广玉兰、悬铃木、樟树,蒙其恩泽良多,不同季节中风吹树叶如雨下的快乐大抵来源于此。微醺的傍晚时分,打开天台的气氛灯,不紧不慢地呼应上即将告别的落日光晕,闲对花落、坐看云起。有学子抱一把吉他,又急又密的音符纷飞,是自如和自由的生命在绽放。昼夜平分,暖意生,墙角一束风信子昭告着蓬勃旺盛春天的到来,坐在一角的教授囊中的文稿与光同尘,让门外不期而至的春雨都变得温柔。 若说文人的风骨,非才华横溢的展示和表达,而是开阔心胸与高远格局的袒露;非学识与成就的显赫,而是内在精神与品质的外化和流露。这里的一切都为知识而生,为真理而呼,为“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广筑平台,为卓尔不群、平实谦逊的君子风度着力泼墨。想来,迈入这小楼的每个人,绝不是简单造访的过客,是在找寻心目中的那方诗意生活的乐土,是在书丛中与那本心仪之作偶遇电光石火的瞬间,听到的内心呼唤,“收下我吧,故乡”! (作者系校友)

  • 我所以为的“生活”

    我所以为的“生活” 其实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小小心愿。小时候跟妈妈一起去北京旅游,我兴奋地睡不着,于是人生中第一次看到了日出美景,只可惜年岁已久,记忆太模糊。所以后来立誓,有机会一定要再好好看一次,多拍些照片纪念。这次,在去井冈山暑期社会实践的路上,我再次目睹了一场浩瀚的日出。 我不知道该如何用语言直观地描绘那一小时左右的光景,只觉得窗外美的像画里的东极岛,每一帧都能入镜。你会惊讶于大自然的绚烂颜色,会像迎上一阵从山谷中吹来的清凉的风,会忘掉舟车劳顿带来的所有疲倦,只是不停按下快门。 就是从这时开始,我突然明白,任何一场旅程,不管是有人陪伴还是自在独行,不论是说走就走还是怀揣任务,都一定有它独特的意义。哪怕只是让你见证一场令人屏息的美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的情绪突然明朗。 随后的日子,井冈山一点一点向我展示了它的原貌。不同于普遍印象里的红色老区、革命圣地,在我看来,这里的一切经过时间的洗礼,其实早就褪去了一身血色,变的缓慢而恬淡,只在特定的地点或者一些老者那里,才能瞥见那段烽火燃烧的岁月留下的刻痕。 就像木心在诗中写的,从前的日子慢,井冈山的城市水平尽管蒸蒸日上,却也还保持着独特的步调。这里即使在白天,街道上也几乎没有车辆和行人,即使有,也都在缓慢地行驶或悠闲地走着。没有林立高楼的遮挡,抬起头就能饱览远山如黛、云霞似锦。比起煤气灶、电磁炉,这里的人们更习惯用柴火做饭,因此饭菜入口时总有平日里难寻的烟火味道,格外美味。 我们在睦村乡河桥镇走访的时候,曾经在一位饶爷爷家小住。已至古稀之年的他竟然喜欢摄像和剪片子,被问及客家话怎么说,他俏皮的回答“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眼睛里满是笑意。如果不是遇见他,我估计做梦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会把“俏皮”这个词用在老年人身上。 来来往往的路途中,我看见有两户人家的春联,横批上都写着“之子于归”。我记得一位阿公的名字叫做星凡,好听的像小说里的男主角。也记得一天晚饭后,主人家的小妹妹对我们说,“不准你们走”,我蹲下来拥抱她告别。 很多个类似的瞬间增加了我对这里温度的感知,不同于之前旅行的脚步匆匆,挨家挨户的走访让人感觉很踏实。每天行程结束时,我心里都充盈着柔软的情绪,真好。 城市的快节奏很多时候都让自己觉得只是“活着”,而井冈山却用它的一切,描画出我这个年纪里所以为的“生活”最圆满的样子。说是上天的恩赐?嗯,着实不亏。 (作者单位 社会学院)

  • 樱花

    樱花 你总是那样沉默 思考泥土 思考风雨 思考人类 春天在你的身旁 悄悄地来去 眼含泪水 我总是那样迟钝 忽视鲜花 忽视春风 忽视今天 日月在我的头顶 默默地交替 眼眸沧桑 你每年绚烂一次 我总是波澜不惊 你的无言的快乐 感染大地与四季 我的喧嚣的寂寥 博得理解与鄙视 我向往世界向往轰轰烈烈 而你永远只在你的土地 我们之间是否存在对错 总有一些疑惑萦绕于心 你曾在我的梦里问我 我无言以对满脸羞愧 你用你的潇洒飘落 给我一地微香的思念 我傻了,此刻…… (作者单位 同济医院)

  • 窗外

    窗外 光电信息学院 田野 摄

  • 小确幸

    小确幸 和好朋友吃完午饭走在回寝室的路上。她突然感慨:“啊。我觉得日子过得好幸福。你看,周一、周三有喜欢的课要上,周四、周二有钢琴课要上,每天还有单词背,怎么可以这么幸福!” 我说:“这就让你幸福了啊,有没有追求?这顶多算生活充实嘛,但其实……我也觉得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哈哈哈哈……” 百度上幸福的释义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如果将上述的心情定义为幸福,我觉得有些夸大,不如说是一种小确幸——微小而确实的幸福,实实在在的。充满秩序感带来的小确幸。 很多人会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收拾房间,在收拾整理的过程中慢慢平复沮丧或怒气,到最后看着整洁的房间,喜悦油然而生。有朋友觉得洗衣服,带给她小确幸,将衣服浸泡在水中,上洗衣液,之后搓洗、清理泡沫、搓洗再清理,如此反复,在消耗能量的机械劳动中竟能产生愉悦感。就我个人来说,我喜欢提前规划自己的时间,今天想着明天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该干嘛,周末想着周内除去上课的空余时间要做什么,然后在脑海里将时间段内该做的事情安排有序后就会莫名觉得很快乐。 秩序感给人小确幸,而且这种秩序感往往由生活中的小事产生。 秩序感让人普遍更容易预知下一步的状态,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好朋友把上课和背单词当做生活中固定下来的一部分,与其说是充实,不如说是对生活井然有序的安排。充实的生活像一个鼓鼓的气球。可能一下子瘪了,秩序感让气球维持在一个适当的形状,让人产生自己好好地将生活掌控在手中的踏实心理,关于哪天有什么事要做了然于胸。在秩序感中还容易得到满足,这里的满足是从专注中获得的,有秩序感的事情更能使人进入心无旁骛的状态,心静如水,就像洗衣服这件事分解成了几个固定的步骤,没有什么措手不及的情形出现,在动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渐入佳境”,事后看见大堆脏衣服净化为“新”的衣服会有一种满足感。类推觉得再棘手的事情也有它的条理,遵循这个条理困难肯定会迎刃而解,一下子对生活都充满了信心。难过时还在秩序感中汲取能量,满血复活。 喜欢秩序感带来的微小而持续的进步,进一寸自然有一寸的欢喜,就像自己在静观一朵花开,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充满了期待。 喜欢秩序感的你一定不会轻易手忙脚乱。 (作者单位 机械学院)

  • 春天的“幸福道”

    春天的“幸福道” 武汉的春天,悄悄藏在路边小黄花的笑脸中,猝不及防跃出,向我们敞开了怀抱。对东湖的烟波浩渺存着深深眷恋的人们,在莺初解语的时节从忙碌中抽身,踏上了大美诗意东湖绿道,致敬久违的湖泊和森林。 青山隐隐水迢迢,拥有无数跌宕起伏故事的东湖,悠悠地被裹进乍暖还寒的春风里,在岸边灵动水杉的召唤下,用波浪轻声细语地与我们交谈。东湖绿道这一条武汉市民的“幸福道”,美在天然、静谧温柔。眼前是鸥鸟振翅、水波潋滟,远眺是雾笼山头、青黛含翠。减一点西子湖的风韵,消一些太湖的锐气,造物主在东湖走了极简风,挥毫泼墨,晕染出磅礴大气的画面。 或三五成群,或独自迈大步挺进,大家在湖边林荫夹道中前行,似有“空翠湿人衣”的感觉。错落有致的树木鼓动着叶子欢迎,偶遇不规则的庄稼地,油绿的小白菜争气地抬着脑袋接受阳光的洗礼,不知名的植物上籽实沉甸甸的,都安静地躺在胞衣里。“吊个床躺着吹风喝茶看湖,啧啧啧,美哟!”细语交谈的赞美话被春风悄悄递到后方,又拐了个弯回来,带着回应。“东湖的水那才是幸福!被大地托着,被太阳暖着,鸟儿给唱着歌,树叶给摇着扇,还有像你们这样的甜言蜜语隔三差五地浇灌,能不美?”东湖的壮丽开阔与亲切美好,彻底让充满人文情怀的“作家”们折服,把诗与远方深刻地嵌入到了真实的生活中。 这里有远古时期地质运动带来的山水,有近代人物留下的历史痕迹。偶遇一棵陌生的大树、忽闻一声鸟儿的惊啼,一寸寸丈量脚下的土地时,想到那位汉口银行家周苍柏买地置业在东湖荒地上建起自己的世外桃源,想到曾经的苍柏园是这位银行家女儿少女时代的游乐园,不禁让人百感交集。低头蹙眉间,忽闻感慨,“故事还有高潮,这位银行家耗尽心血建造私家园林的初心是将来要给湖北老百姓,让他们呼吸最新鲜的空气,看漂亮的风景,不收门票。想哭不?”那一刻,东湖绿道有了灵魂和温度。 清风明月无需购买,耳得之而成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宝藏也。在湖边,大家无言站立,心怀喜悦,置身于这方天地,身心是那样的惬意、舒畅。湖面像被覆盖上一层模糊的水汽,因风而皱,似乎在断断续续传递着时间长河中被刻印下的来自远方的问候。一湖水,像一轮静静的满月,望着它刹那间明白,经历后的平凡才会让人了无遗憾。 “船缓进,水平流,一茎竹篙剔船尾,两幅青幕覆船头。”千百年前诗人就把智慧融进字词间,藏住了命运的波澜壮阔,悠悠然飘来的是:享受当下,内心从容…… (作者单位 出版社)

  • 修鞋记

    修鞋记 穿过集贸那一排车水马龙的杂货铺,转个弯,拨开菜市场里闹哄哄的人群,在一簇挂满花花绿绿的床单被套和锅碗瓢盆的小摊中间,你会看到一条安静的小巷。尽管有些年代了,水泥地面不太平整,但是还比较宽阔整洁。门口是一对六十来岁的裁缝夫妇,往里面走是几位衔着烟头慢悠悠补鞋的大爷。一走进去,便像躲进一座与世无争的小港湾。 我买了一双很喜欢的凉鞋,走到哪里都被问在哪里买的。可是中看不中用,左边的金属扣已经断了第四回了。要是平时这么碍事的鞋子,早就被打入冷宫。可这一双,我硬是耐着性子去修第四回。 我总是固定找倒数第二位的那个大爷。倒也不是因为他手艺好,而是他从来都不讨好招睐客人。他总是扎着头,专心致志忙着手里的活。你得走到他面前,坐到他面前的小板凳上,他才停下手来,抬起头来看你。你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弄错了,这明明是一张数学系老教授的脸,一张非常华中大但已老去的脸。直到他用又轻又沙哑的声音咕哝地招呼你,大概就是问你要修什么。你才能确定自己没有弄错。这已经是第四次,我脱了鞋子,把只剩下半截金属扣指只给他看,他才像是认出熟人一样惊叹道:“你怎么又把它弄断了。” 我只好哭笑不得说:“大爷,你就帮我把鞋带缝起来吧。这样省事。”可是他都像没听见一样,把鞋子接过去,仔细凑近瞧了瞧,顺手拿起一把小刀,就开始拆还不到半个月的线脚。我知道,他又开始第四次重复之前的步骤,把线拆了,重新装新的金属扣,再缝合。看他这么坚持,我也不好说什么,就随他去吧,安静地坐在小板凳上看他修鞋子。他用小刀切断了线头取出断掉的鞋扣,接着从一堆破布底下翻出一块边角皮料裁裁剪剪起来。一会又不知道从哪儿拿出个说不出名堂的小玩意,就那么比划了几下,就把一根银线给穿到补鞋机的针头里。转眼的功夫,他已经一手扶着鞋子一手摇着手柄开始缝合线头,全神贯注地像个坐在一堆破烂零件中,摆弄着变形金刚的小男孩。 我还没看过瘾,他就已经把鞋子递到我面前,然后又低着头不说话了。我把鞋子穿到脚上,踩了踩,满意了才笑着问他,多少钱。他这才松了口气似得,一直沉默的脸竟然泛起笑容,然后举起手示意,“一块钱。”“一块?不行,两块。”他愣了一下,点点头。我从钱包里拿出两块钱,递给他。他接过去,一看是两块,马上要退给我一块,我硬是塞给他,也没听他说什么,就赶紧起身走了。 就连这个场景,我也硬是重复经历了四回。 (作者单位 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