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疫群英谱

    抗疫群英谱 张定宇 刘良 校医院医务人员 卫焱星 余腊梅 搭起“千里救命路”

  • 这是我们的职责,我们必须冲上去

    张定宇携手同济院友——这是我们的职责,我们必须冲上去 本报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方琳 记者王潇潇 高翔 潘梓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的事迹广为传播后,他的很多老同学才知晓。张定宇是同济医学院(原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1981 级学生。在微信群里,面对同学们的问候,张定宇回复: “谢谢各位同学关心!大家搞得我好像多么崇高似的,其实只是职责所在,就跟各位同学的岗位是一样的。” 57 岁的张定宇,从一名普通医生起步,先后担任武汉市四医院副院长、武汉血液中心主任。从医 33 年,他曾随中国医疗队出征,援助阿尔及利亚;2011 年除夕,作为湖北第一位“无国界医生”,出现在巴基斯坦西北的蒂默加拉医院。他和同事们的身影,也曾出现在重大灾害发生的现场。2008年5月14日,汶川地震第三天,他带领湖北省第三医疗队出现在重灾区什邡市…… 这一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拖着病体,张定宇依然坚持与病毒赛跑,与死神竞速。 “我们正处在世界级的‘风暴之眼’,一举一动都被人关注。我们要尽心尽力,保卫我们的城市,保卫武汉的人民!”张定宇的话铿锵有力。张定宇的同班同学、同济医院感染科教授、武汉防疫专家组成员宋建新与他的工作接触最多。宋建新回忆: “作为院长,张定宇在专业上要求很高、非常敏锐。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疫情发生后他很快意识到要留下宝贵的标本,于是组织医院保留下了第一批标本送检。他的专业精神对疫情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助于我们加快了解病原的状态。” 张定宇的老同学、孝感市中心医院副院长沈雄山教授说: “以前我们一直不知道他有渐冻症这个疾病,也从没听他提过。大学读书的时候,他是我们三小班的团支部书记,大大咧咧的性格到现在也没变,对大家的事情非常热心。同学们知道张定宇患有渐冻症以后,都在帮他寻找治疗方法和药品。”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张定宇的许多同学汇集在武汉。如 1981 级同济院友荆州市中心医院副院长汤绍迁、呼吸科主任马经平,深圳市三医院感染科主任王辉,湖北省肿瘤医院秦敬等。 抗疫战争中,还有许多同济院友。1999 级同济院友、现任协和东西湖区医院副院长的周静已在一线奋斗30天: “2003年我还是个实习生,当时收治的一个病人,是深圳第一个确诊病例。17年过去,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责无旁贷,必须往前冲。”周静介绍,1999级就有60余位同学在31家医院抗疫,好几位外地同学得知武汉需要医护人员,赶来驰援。 2007 级同济院友张昌盛是此次协和医院确诊感染的14名医护人员之一,他所在的监护室病房收治的都是一些情况比较危急的病人。在未感染病毒前,张昌盛每天的工作就是护理这些病人。“我们在那里工作,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时间坐下来的。”张昌盛说,由于新冠病毒的传染性,病房里不允许家属陪护,除了对病人进行插气管、吸痰等医学护理外,病人的生活护理也由医护人员负责。仍在隔离中的张昌盛对康复充满了信心: “我现在除了偶尔咳嗽,已经没有其他症状了。我一定要康复后走出去,这样也会增强大家对抗疾病的信心。” (《湖北日报》2月4日刊发,有删改。)

  • 每一分爱心款都要用在刀刃上

    将近8吨物资送到前线的卫焱星——每一分爱心款都要用在刀刃上 本报讯(澎湃新闻记者陈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武汉新冠疫情发生后,身在加拿大的同济医学院院友卫焱星,在加拿大发起了一次定向募集,因短短几十个小时收到 30 多万加元而“创了纪录”。 卫焱星是一名妇产科医生,毕业于同济医学院 2001 级协和班,班上不少同学在协和医院、同济医院等医院工作。疫情初期,他选定了一笔价值 2 万多加元的防护物资准备捐赠到前线,并请实验室的同事帮忙,在加拿大的一个募捐平台发起华人的募捐,只收加元,用于购买防护物资,捐赠到协和医院及同济医院。结果第二天,他们就募集到了 30 多万加元(折合人民币约 170 多万元),打破了纪录。 这些远远超出想象的募捐款要怎么办?卫焱星觉得必须给大家一个满意的交代,他一个一个地私聊微信群里热心的华人,最终组成了一个核心团队。团队包括仓储、物流、审计、法务等专业人士,卫焱星不再是一个人战斗。 捐赠的路上有太多的感动。卫焱星说,得知物资是捐往武汉的,有专业做物流的华人帮忙,也有华人免费提供仓储,整个核心团队也是尽心尽力。最令卫焱星感动的是,募款的链接关闭后,一群华人高中生找到他,把 1.2 万加元(折合人民币约6万元)现金交给他,请他一定要代为捐赠。孩子们说,他们是 2003 年非典时期出生的,虽在北美长大,但他们也是中国人。 物资运回国,如何送到前线?辗转之下,卫焱星找到了华中大上海校友会,并得到了校友们的热心支持。从物流上飞机到最终运往受捐医院,都有人帮忙跟进。 随着2月22日一批物资“搭乘”海航飞机飞往国内,卫焱星和团队已经向湖北一线捐赠了近 8吨的医疗物资、20多台呼吸机。 每一笔帐、每一项捐赠,卫焱星都会发邮件向捐赠人一一公示。他说,一定要给捐赠人完满的交代,四海华人捐来的爱心款,每一分钱都要用在抗疫一线,用在刀刃上! (澎湃新闻网2月25日刊发,有删改。)

  • 回报这片培育我的土地

    江西省对口支援随州市医疗队成员余腊梅——回报这片培育我的土地 “我能在非洲援助一年,更何况是到培养我的湖北呢?”说这句话的,是江西省对口支援湖北随州市医疗队成员、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医师余腊梅。作为同济医学院1996级学生,她对湖北有着特别的情感。 2 月 14 日,是余腊梅在随州市中心医院正式支援的第一天,也是个十分忙碌却又值得纪念的日子。首先迎接她的是一场难度较高的手术,这是一名有四次剖宫产史合并瘢痕妊娠的孕妇,由于清宫不成功,余腊梅为其做了开腹手术。虽然手术粘连严重,但是这场由赣鄂医生合作的手术进行得很顺利。 之后,几乎没有休整的她,在得知夜班医生还有手术没做时,又进入了另一间手术室,为一名产妇进行剖宫产手术。她说: “我本来就是来支援你们的,这是我应该做的。”手术成功后,余腊梅难掩喜悦,这是她在随州接生的第一个孩子,也是她带给一个家庭最美好的情人节礼物。 可说到自己的家庭,余腊梅却满是愧疚。2月20日是她儿子的生日,去年她在突尼斯时错过了,今年已经答应了儿子一起过生日,却又出发了。不过,她还是给儿子送上了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由她主刀接生的和儿子同天生日的弟弟。这名产妇知道她是江西援鄂的医生,两家孩子又是同天生日,便对余腊梅说: “今后孩子的每个生日我都会告诉他,在江西有一个小哥哥和你同一天生日,而她的妈妈就是把你接生下来的人。”余腊梅把这件事告诉了儿子。对他们而言,这样的礼物充满了幸福。 放下手术刀,她是母亲,也是女儿。由于父母年纪大了,她不敢视频通话,怕一不小心就会红了眼眶,为此,她特地给父母写了一封家书。书中写道:“当更多的中国孩子有了危险,我站了出来,这是职责所在……这个冬天我们遭遇了病疫的严寒,付出了很多牺牲,而生命的延续,就像清晨照耀大地的第一缕阳光,让我感觉温暖。人类的全部智慧都包含在两个词中:等待与希望。” (光明日报武汉一线报道组)

  • 为罕见病患儿搭起“千里救命路”

    校友会志愿者群体——为罕见病患儿搭起“千里救命路” 本报讯(记者苏明华)出生在武汉的晏小宝才20多天就被诊断为皮罗综合症,急需转至南京做手术。但彼时的武汉已关闭离汉通道,经过多方努力,小宝的千里求生之路被打开。在伸出援助的这群人中,就有华中大校友志愿者群体守望相助的身影。 2 月 21 日,武汉校友会志愿者陈星旭在网上看到晏小宝的信息,立即将信息发到了校友志愿者群。不久,校友志愿者何春晖回话了,说可以联系在南京的华中大校友试试。就这样,一场校友群体联手救援病危新生儿生命的序幕被拉开。 2 月 23 日,湖北省防疫指挥部同意给小宝开绿色通道;2 月 24 日,志愿者全程护送小宝到江苏。在各界帮助下,3 月 4 日,晏小宝在南京手术成功;3月13日,小宝顺利脱离呼吸机;3月18日,小宝转入普通病房进一步治疗。校友何春晖表示,救助晏小宝是华中大校友会危重病人搜救小组志愿者工作的延续,与武汉人民共同抗疫是华中大校友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武汉封城期间,华中大校友成立了志愿者组织,汇聚了来自于武汉、北京、广州、长沙等地的80余名校友。他们在2月中上旬武汉最危急的时刻日夜奋战,帮助 300 余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联系到定点医院床位救治。

  • 希望尽快找到病变,及时反馈给临床

    本报讯(新华社记者李伟)《法医学杂志》2月25日发布了世界首例新冠肺炎患者遗体解剖报告。这份报告是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刘良教授团队完成解剖手术并观察研究的成果。3月2日,刘良...

  • 做师生健康的守门人

    校医院医务人员——做师生健康的守门人 本报讯(楚天都市报见习记者李碗容 通讯员叶天响 王潇潇)父亲离世,作为唯一的子女,他却无法回家为父亲料理后事,依旧奋战在抗击疫情的一线。每天在全科门诊上班,他是校医院全科医生刘青松。他说,他本来跟父亲约好了,等疫情过后再回家陪伴。如今得到父亲离世的噩耗,他却依然奋战在抗击疫情的一线,父亲的后事也由弟妹料理。“家里老人走了,都没想到,也想不到。”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刘青松强掩悲痛,照常在在全科门诊奋斗。 护士妈妈隔离,还在吃母乳的6个月的孩子不爱吃奶粉,口粮成了大问题。得知此事,小区里的妈妈们齐帮忙,给孩子捐奶。这名护士是校医院急诊科护士郑倩。1 月 23日上午,她接诊了一名 72 岁的退休职工,诊断为疑似新冠肺炎患者。郑倩担心自己存在潜在风险,大年三十就住进了学校招待所,一直上班没回家。孩子不爱吃奶粉,口粮成了大问题。她在小区的妈妈群里面发了这个信息,她所在小区的妈妈们得知后,纷纷给孩子捐奶,以解除郑倩的后顾之忧。 这些都是校医院一线医务人员的故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校医院组织全体医护人员投入抗疫一线,做好华中大师生健康的“守门人”。 在人员组织方面,医院倡议全体医护人员取消假期返汉。医务人员纷纷响应,自愿放弃休假,主动报名参加发热门诊。 在医护工作方面,医院领导班子深入临床指导发热门诊、预检分诊工作,现场解决人员、物资、后勤保障等问题,一方面调动全院医护人员经过培训充实发热门诊,做好医务人员自身防护;另一方面强化对校内师生做好健康知识宣教、公共区域消毒隔离,减少疾病传播。 (《楚天都市报》1 月 30 日刊发,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