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默克尔在华中科技大学的120分钟

    该文已获2020年第三十七届湖北新闻奖二等奖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9月7日,金秋的喻园,阳光正好,满目葱茏,修旧如故,焕发着人文光彩的华中科技大学梧桐语问学中心迎来了首位世界大国领导人。 “校园特别好看。”“学校有多少人?”上午11时50分左右,正在中国访问的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率团抵达梧桐语问学中心。刚一下车,默克尔便表达了对华中大良好的“初印象”。随后的演讲互动中,默克尔侃侃而谈,赢得了阵阵掌声。短暂的休息之后,默克尔还参观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武汉中德友好医院。 德国总理府国务秘书S.E.Steffen Seibert、德国驻华大使S.E.Dr.Clemens von Goetze,中国驻德大使吴恳,校领导邵新宇、李元元、陈建国、梁茜等陪同参加活动。“我们比以往更多地需要多边主义。要合作,不要单干。” 整洁的梧桐语园区,绚丽的鲜花迎风盛放。默克尔在校党委书记邵新宇、校长李元元的陪同下,来到学校对德合作展示墙前。 从德国医生Erich Paulun博士创办德文医学堂,到欧洲科学院院士、洪堡大学Jürgen Kurths教授担任工程科学学院外籍院长;从裘法祖院士在慕尼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与德籍夫人罗懿结为伉俪,到武忠弼教授两次获得十字功勋勋章;从医科领域,到理工、人文、教育等多领域的友好交流;35张精心挑选的照片,蕴含着我校与德国各界积淀了百余年的深厚情谊。 邵新宇介绍说,对德合作是我校国际交流的传统特色之一,学校一直与德国各界保持着广泛密切的合作关系,与海德堡大学、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博世中央研究院等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务实合作,产出了大批丰硕成果;同时我校还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传统,成果转化实力雄厚。默克尔边听边点头,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赏。 随后,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身着粉色上装的默克尔步入明德报告厅,微笑着向大家挥手致意。 李元元对默克尔一行表示欢迎,并介绍了我校概况及与德国的友好交往渊源。他表示,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华中大正在加快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面向未来,学校愿同德方深耕友谊,挖掘潜力,进一步加强与德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友好合作,为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新内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很高兴能在这里欢聚一堂,贵校人才辈出,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演讲一开始,默克尔就对华中大赞赏有加。 默克尔谈到,华中大有许多著名的校友,既有灰色系统理论提出者邓聚龙教授、刘思峰教授,也有微信创始人张小龙,还有著名网球运动员李娜、李婷。她说:“这样的一些华中大人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世界。” 默克尔认为,国际间的合作尤为重要:“国家繁荣是世界繁荣的一部分,我们要承担起共同的责任,才能应对共同的挑战。”特别是在气候方面,人类必须竭尽所能让气候变化及其后果处于掌控之中,全球气候治理事业离不开中国的重大贡献。 谈到中国,默克尔说,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实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数亿人脱贫;中国也是当今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承担着重要的全球责任。 她说,清洁的环境、有趣的工作,能让年轻一代安家立业,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这样的愿望是共同的。“希望中德双方都有美好的未来。因此我们比以往更多地需要多边主义。要合作,不要单干。”“祝愿这一代世界青年共塑美好的未来。” 面对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青春脸庞,默克尔在演讲中亲切寄语:“祝愿这一代世界青年共塑美好的未来”。 高高举起手,社会学院研究生宋海佩获得了第一个提问的机会:“12次出访中国,总理阁下感受到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何此行选择武汉?” 默克尔说:“我曾经两次乘飞机飞越武汉,从高空看到了万里长江还有那么多水,于是我想一定要去一趟这个城市。”从西安、成都、上海、深圳到武汉,她感受到“中国人非常勤劳,中国青年非常勤奋,中国充满了蓬勃的发展活力”。 随后,外国语学院本科生汪俊臣以一口流利的德语提问“如何看待文化机构对国家间文化交流的作用”。 默克尔说,文化机构和文化活动可以增进对彼此历史、国情、特色的了解,提高双方认知度。她也称赞汪俊臣的德语“说得特别好,可以感到很自豪”。 “中德能够联合举办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吗?”机械学院本科生周浩源希望德国先进的机器人技术能与华中大机械学科的优势达成“强强联合”。 默克尔建议可以与慕尼黑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商谈合作事宜。李元元表示合作举办高级别的科技竞赛有助于同学们开展创新创造实践。 话音刚落,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研究生陈璞赟也抢到一个提问机会:“互联网时代,您认为传统制造业该如何发展呢?” 默克尔回答道:“传统制造业不会消失,但必须不断发展,整个生产制造流程会发生巨大变化。” 李元元则叮嘱同学们“只有夕阳的技术,没有夕阳的产业”,首先要学好学科专业知识,将来才能大有作为。 我校自1962年开办的德语医学班是中德医学交流的重要基地。基础医学院本科生胡颖洁想了解“中德医科对于共同服务人类健康有哪些进一步的思考”。 “医院不仅是医疗场所,还承担着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责任”,默克尔希望中德院校之间建立更多合作项目,促进医学生的交流。 环境保护问题是默克尔一直都非常重视的。环境学院研究生梁莹举手提问:“您认为当代大学生在环境保护上能做些什么?” 默克尔说,环境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需要每个人作出努力。她赞誉道:“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华中大是很好的森林大学,非常有效地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 近40分钟的互动,默克尔与7名学子进行了交流。看到大家意犹未尽,她发出真诚邀请:“有机会,欢迎大家到德国进一步学习交流。”“同济医院非常棒!” 同济医院的历史可溯源至由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1900年在上海创立的同济医院。目前,医院与德国多家大学及医疗机构开展了合作。14时30分左右,默克尔一行到访同济医院·武汉中德友好医院。医院党委书记吴菁、院长王伟,中德医学协会会长陈安民,医院德方院长Nagel、中方院长刘继红等参加活动。 在门诊大厅,默克尔与一线医护人员亲切握手,致以慰问。在欢迎牌前,默克尔与同济医院领导班子成员、老领导老专家代表、留德归国师生代表、在院德籍员工、学生代表等合影留念。 随后,默克尔一行参观了医院文化街,与医务工作者、学生代表进行座谈。默克尔对中国医疗整体情况、分级诊疗、儿童疾病救治、先进医疗技术应用、医学教育及德国留学生在医院的学习生活较为关注。医院职工和学生代表用德语与默克尔进行了互动。 “同济医院强大的服务病人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非常棒!”交谈中,默克尔对中国医疗体系和政策制度给予了高度评价,对进一步推进并充分发挥同济医院对德交流的标杆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她表示,中国的医学和医学教育水平发展很快,希望双方大学和医学机构之间加强合作交流,相信德国医学生也会非常感兴趣。  两个小时,120分钟,热烈的掌声在华中科技大学一次次响起。计算机学院本科生师宇哲说:“默克尔总理的演讲让我能够从一个更高的格局看待世界的发展与变化。”电气学院研究生郭自清坚信华中大青年有能力担当中德交流合作的“使者”。刚从德国来数字PET实验室学习的维克多和科尼利厄斯更是激动不已:“能成为一名HUSTer,真是太自豪了!” 在学校2019年暑期工作会议刚刚部署“开放活校”发展战略之际,默克尔来校访问,是“开放活校”的良好契机。面向未来,华中大与德国各界将赓续友好伙伴关系,全面加强务实合作,在同舟共济中驶向更美好的发展彼岸。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动员大会举行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动员大会举行 本报讯(记者张雯怡)9月10日,学校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动员大会。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央第二指导组组长王瑞生、副组长祝江南,成员胡智刚、于成龙,以及教育部党建工作联络员王传中出席会议。 校长、校党委副书记李元元主持会议。他指出,根据党的十九大部署,党中央决定今年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我校属于第二批主题教育单位,时间从9月持续至11月底。暑假期间,按照“先学一步”的要求,校领导班子和各二级单位、机关部处领导班子开展了自学和集中研讨。学校暑期工作会也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进行了相关学习和研讨。 校党委书记邵新宇作了动员报告。他强调,动员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对我校主题教育工作进行动员部署,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邵新宇重点从四个方面进行动员。一是深刻认识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学校全体党员干部要从总书记指出的“四个迫切需要”的高度,深刻认识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二是准确把握主题教育的目标任务。我们要不折不扣贯彻总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要紧紧围绕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五个目标任务,抓好落实、取得实效。三是统筹推进四项重点措施。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把学和做结合起来,把查和改贯通起来,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线贯彻始终;要做到深学细悟抓好学习,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深刻查摆检视问题,深化整改狠抓落实。四是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指导。主题教育活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要进一步压紧压实领导责任,加强督促指导,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重视宣传引导工作,坚持两手抓两促进。 王瑞生在讲话中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最新精神和要求,并介绍了中央指导组的六项职责任务。他指出,学校党委认真做好主题教育准备工作,认真学习总书记关于主题教育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组建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研究制定主题教育实施方案,准备工作扎实有力。 王瑞生围绕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部署要求,结合指导组工作职责,就学校落实主题教育各项任务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聚焦主题主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把握总体要求,努力实现“五句话”目标;三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统筹推进四项重点措施;四是严格履行主体责任,切实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李元元在总结时强调,学校要准确把握党中央部署,按照指导组的工作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精神上来,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将主题教育组织好、开展好,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全体校领导,副处级以上中层干部,师生党支部书记代表,教师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代表等参加了会议。

  • 诗书传情

    诗书传情 诗词42首、书法26件、绘画26幅、照片39张。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校在图书馆主馆举办了“诗书画影华中大”师生校友作品展览。作品饱含对祖国辉煌成就的赞颂、对学校发展的喜悦、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 文/记者 苏明华 图/通讯员 张传琦

  • 教师节表彰暨座谈会举行

    教师节表彰暨座谈会举行 本报讯(记者潘梓萌)9月5日,学校举行2019年教师节表彰暨座谈会,对在学校建设发展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在教育一线兢兢业业、在立德树人方面作出表率的优秀教职工代表进行表彰。 副校长张新亮宣读了《关于表彰2019年“伯乐奖”、“三育人奖”和“三育人积极分子”的决定》《关于表彰2019年华中科技大学“师德先进个人”的决定》《关于公布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度“学术新人奖”入选名单的通知》。张诚坚等5人获评“伯乐奖”,兰鹏飞等31人获评“三育人奖”,叶鹰等36人获评“三育人积极分子”,王燕舞等11人获评“师德先进个人”,刘为为等10人获评“学术新人奖”。张新亮与校工会主席熊滨为获奖代表颁奖。 座谈会上,“伯乐奖”获得者、协和医院伍钢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谈到,一个专业从组建到发展要讲究团队建设,要引进并培养人才,并给人才成长的时间和空间。“师德先进个人”获得者、生命学院栗茂腾讲述了自己利用新媒体传授植物学的心得体会。“三育人奖”获得者,电气学院丁永华、社会学院谭静、医管院乐虹分别围绕如何在课堂上育人、如何在思政工作中育人、怎样才是好的教育观等,分享了经验。“学术新人奖”获得者、电信学院王巍分享了自身的求学经历及教学经验,表示将再接再厉更好地在教师岗位上发光发热。 与会代表围绕立德树人和师德师风要求、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结合自身教学、科研、育人等工作展开交流。“全国模范教师”何岭松表示,将尽力培养更多年轻教师,更好地把教学经验传递下去。“楚天园丁奖”获得者吴洁从自身教学体会出发,谈到只有热爱教学工作,才会舍得投入时间、精力去思考和改进教学。“三育人积极分子”周晖从责任心、同理心和好奇心三点出发,谈到如何做好教务管理工作。 张新亮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华中大要在新一轮竞争中乘势而上,实现领跑的关键在于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师资队伍。他希望全体教职工不忘初心、立德树人,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牢记使命、志存高远,做学校改革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支持者、推动者。 活动由人事处处长周莉萍主持。研究生院、人文社会科学处、科发院、宣传部、教务处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参加了活动。

  • 引力中心成果写入教材

    测出世界最精确引力常量G值引力中心成果写入教材 本报讯(记者王潇潇 高翔)近日刚刚下发的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普通高中《物理》教科书第二册第七章的扩展学习,介绍了我校引力中心科研团队。原文内容如下:“我国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团队在引力常量的测量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于2018年得到了当时最精确的引力常量G的值。” 2018年8月30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以长文形式在线刊发了团队最新研究进展“Measurements of the gravitational constant using two independent methods”。论文表明,我校引力中心研究团队采用的两种不同且独立的测量方法——扭秤周期法(TOS)和扭秤角加速度反馈法(AAF)进行万有引力常数G的独立测量,精度均达到国际最好水平,吻合程度接近10-5水平。2018年底,该成果成功入选中国科技部评选的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以及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评选的201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2019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首次提议,应该将我国科学家测出的国际最精确万有引力常数G的成果编入中学物理教材。今年8月,教育部对该建议进行了回复:“经商中国科学院,已将‘关于将我国科学家测出国际最精确万有引力常数G的成果编入中学物理教材的建议’转高中物理教材相关编写出版单位,请他们认真研究,并按照教材编审工作有关规定和程序完善教材内容。”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课程教材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田慧生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的文章中曾指出,适时添加由我国科学家主导的科学研究成果,是让学生接触到科学前沿、了解我国科研实力、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契机。

  • 解开感知寒冷的基因密码

    解开感知寒冷的基因密码《细胞》再次刊发生命学院刘剑峰团队论文 本报讯(通讯员孔姝 记者张雯怡)气温下降,就多穿衣物或者待在温暖的环境,这样的事情对每个人来说都很寻常。温度下降就会觉得冷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然而人体是如何感知寒冷刺激的,体内难道藏着神秘的“感温探测器”? 9月5日,生命学院教育部分子生物重点实验室/科技部感知生物与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博士生龚健科等,在刘剑峰教授和密西根大学X.Z. Shawn Xu教授的共同指导下,经过5年多的努力,在国际顶级科学期刊《细胞》(Cell)上,发表题为“谷氨酸受体基因编码感受冷的受体(A Cold-Sensing Receptor Encoded by a Glutamate Receptor Gene)”的研究论文。文中展示了研究人员在“寒冷自我保护机制”上的最新发现,找到了与该机制相关的首个冷感受器GLR-3蛋白受体及它的编码基因glr-3。 感知寒冷的能力对生命体至关重要。过度的寒冷刺激,轻则导致动物和人类发生组织损伤(冻伤)和引起疼痛,重则危及生命。为了生存,生物进化出了精巧的感知系统来感受外界的温度变化。在环境温度脱离舒适温度的情况下,一种被称为“感受器”的受体蛋白就开始发挥作用,将寒冷刺激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输到大脑,引起相应的反馈机制。 经过几十年的深入研究,人们对感知寒冷的分子机制仍然知之甚少。在本次研究中,团队以秀丽隐杆线虫为对象展开研究。因为线虫是一个探索冷觉感受体的良好工具。它们像人类一样,在遭受寒冷刺激时,具有自我保护机制来躲避寒冷。 团队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型,通过无差别正向遗传学筛选的方法,发现缺少谷氨酸受体蛋白GLR-3的秀丽隐杆线虫丧失了对寒冷刺激的感知能力。经过进一步探索,研究人员发现,谷氨酸受体蛋白GLR-3所相对应的脊椎动物,如斑马鱼、小鼠和人类的同源谷氨酸受体蛋白Gluk2同样具有感受低温的功能,并在小鼠的背根神经节(DRG)得到实验证明。由此证实,谷氨酸受体蛋白GLR-3/Gluk2能够感受低于18摄氏度的低温。这是目前科学界发现的首个低温冷受体,也是进化上非常保守的全新的感受冷的受体蛋白家族。 据悉,该研究是刘剑峰团队在《细胞》发表的、有关感知生物学的又一重要成果。2016年,团队曾发现感受紫外光受体的研究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