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动

    你我同行

    “砰”,随着发令枪声响起,一年一度的校运会于 11 月 6 日在中心操场精彩上演。本届激烈的赛事中又有多项校记录被打破,多个学院的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让我们跟随镜头去一睹那些难忘瞬间。图片由记者团李舒言、张琪、杨欣艺,体育学院提供。

  • “临沧米线”架起连心桥

    (扫一扫,观看“临沧米线”更多精彩内容。)“临沧米线来了!”金秋时节,一条美食资讯在师生朋友圈刷屏。试营业头几天,百景园食堂一楼的“云南临沧特色美食”窗口前,排队的队伍拐了一个弯,横跨到旁边的四个窗口。“来都来了,那就尝一下!”临沧美食的“上新”受到师生广泛欢迎。该窗口的四名工作人员均来自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是当地从事民族美食烹饪的专业人员。临翔是我校精准扶贫对口帮扶对象。为持续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促进消费扶贫,经校区双方达成合作协议,决定在百景园食堂推出临沧特色美食销售窗口。据食堂经理王敏介绍,窗口的主要菜品原料都由学校后勤集团与临翔区供销合作社对接,从临沧当地空运而来,在经过食品质量验收后统一配送。目前,窗口共上线了土鸡米线、鸡肉烂饭、泡鲁达等 6 个产品,仅米线的日均销量就在 250 份左右,试营业当天的总销售额达4600元。“按现在的趋势,原料 3、5 天就要采购一次,每次要采购土鸡和米线600多斤。”看似普通的一碗土鸡米线,特色在于鸡肉和鸡汤,用料和做法十分讲究。“鸡是我们那边特有的跑山鸡,会喂玉米,或者让它们自己在山上觅食。相对来说,它的肉质更加筋道。”来自临沧的窗口工作人员李如红介绍。临沧人将点缀在米线上的肉食称为“帽子”。在炒“土鸡帽子”时,李如红先将切成小块的鸡肉焯水捞出,然后加入大块生姜、草果和盐下油锅热炒。鸡肉在翻炒时渗出多余的水分,在锅底形成了一层金黄色的汤汁,裹着鸡肉咕嘟咕嘟地冒着气泡。这时李如红会用锅铲继续翻炒几分钟,等待鸡肉进一步收汁入味。“帽子”做好后,她又煮了一锅沸水,将一整盆米线倒入锅中。李如红说:“这个米线就是用大米和水做成的,没有加任何添加剂。”为了防止米线粘连,她一手拿了一根筷子将米线向锅的两侧和中间有规律地搅动,约一分钟后,米线被捞出过凉水,再下锅煮第二遍。在一旁的灶上,土鸡米线的汤底也正在制作中。将鸡肉洗净焯水,和筒子骨、香料一起放入锅中慢火熬煮至少四五个小时后,高汤在锅内不断翻腾,变成浓郁的乳白色,鸡肉和筒子骨融合的香气在掀开锅盖的那一刻散发开来。最后,只需将米线浇上高汤,加入“土鸡帽子”,配以生抽、芝麻末等辅料,一碗临沧土鸡米线便制作完成。新闻学院学子邓欣欣在朋友圈看到消息后,特意和室友从东校区赶来品尝,“我们晚上6点到的时候窗口前人特别多,但最终的味道确实值得等待。加入高汤的米线口感更加醇厚,让我有了一种在家乡桂林‘嗦粉’的快乐。”除此之外,泡鲁达、豆豉米线、鸡肉烂饭等菜品的准备也都由这 4 人分工完成。从凌晨4点多来到后厨,备菜、销售、清洗收拾、再开始下一餐的备菜,一天三次循环的忙碌,李如红和同事每天要在后厨工作 15个小时左右。“我们那边的好东西特别多,但因为都是山区,交通很不方便。这次能代表临翔把特色美食和原生态农副产品带到学校,本身就是很开心的一件事,对临翔特色文化的传播有深远意义。”在学校精准扶贫工作的全面推动下,“临沧特色美食”窗口既给临翔区农产品和美食的销售提供了新平台,也让华中大师生品尝到祖国西南边陲的地方风味。日后随着窗口运营的逐步稳定,还将有干巴糯米饭、菠萝饭、柠檬手撕鸡配饭等更多美食来到华中大的餐桌上。一碗跨越2100多公里的米线,从“恒春之都”来到江城,筑起扶贫路上的连心桥。图片由记者团谢亮、武丹萍、于英豪提供。

  • 江南文化的来源演变与特点

    11月12日,第2371期人文讲座举行。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前所长葛剑雄教授将江南文化置于中华文化的大环境中,为师生详细分析了江南文化的来源、演变和特点。讲座在线上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