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批学生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受表彰

    一批学生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受表彰 本报讯(通讯员厉鹂 卫志毅)12月23日,学校举行2018-2019学年度学生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表彰大会。校领导李元元、周建波、马建辉、许晓东、陈建国、谢正学、张新亮、解孝林参加会议,副校长湛毅青宣读表彰文件,副校长梁茜主持会议。 一批在学风建设、学生工作、班级建设、寝室建设、体育运动等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受到表彰。“三好学生标兵”获奖代表、公卫学院2016级本科生秦宸媛,“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奖代表、材料学院2016级博士生陈安南,“标兵寝室”获奖代表、管理学院2016级本科生华知威,“优良学风班”获奖代表、能源学院能卓1701班班长张泓伟与在座师生分享了心得体会。 校长李元元向受表彰的学生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表示祝贺,对学校过去一年中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认可。他对同学们提出了四点希望:一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理想信念塑造正确三观;二是要笃实力行、矢志卓越,以奋斗铸就青春底色;三是要勇于探索、锐意实践,以创新驱动人生航程;四是要砥砺担当、奋力作为,以责任绘就复兴蓝图。李元元强调,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一年。他希望同学们积极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 湖北高中校长走进华中大共议新高考

    湖北高中校长走进华中大共议新高考 本报讯(记者汪泉 通讯员王颖)12月19日至20日,湖北省高中校长协会第十四届年会暨新高考改革与人才培养方式创新高峰论坛在校举行。湖北省180所高中的223位中学校长、老师和教育专家围绕新高考改革、高中教育创新发展等展开研讨。校长李元元、副校长梁茜参加活动。 梁茜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华中大加快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致力于培养具有远大理想、高尚人格、家国情怀、人文关怀、能力完备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当前高考综合改革新形势对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的有效衔接提出新命题、高要求,梁茜希望本次论坛进一步加强华中大与各高中的联系、合作,共同为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作出努力。 李元元以“积极构建伙伴关系,协同培养创新人才”为题作大会专题报告,阐释了何为创新人才、创新人才为何重要、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等重要问题。他强调,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创新教育是渗透到所有学段、所有类型教育中的理念和行动。李元元深入介绍了我校在追求建设新时代卓越华中大、迈向世界一流的奋斗目标过程中,坚持办出最好的本科教育,让学生成为具有时代品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开放视野、坚韧毅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特色与各项举措。他希望,通过湖北省高中校长年会平台,华中大与各个高中增进了解、协同育人,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更多创新人才。 学生工作处相关负责人解读了华中大推介及新高考招生政策,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 19日,与会代表参观了我校的国家大科学平台及现代化校园展区。20日,与会代表围绕如何提升基础教育备课的质量、构建现代学校管理标准等议题展开了研讨。

  • 河南青海中学校长名师在校探讨人才培养

    河南青海中学校长名师在校探讨人才培养 本报讯(通讯员谢聪)12月14日,我校2019年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研讨会举行。来自河南省和青海省19所中学的69位中学校长、教学名师与我校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联盟成员共话人才培养、交流教学方法、探讨合作模式。副校长梁茜参加研讨会。 梁茜介绍了学校在办学理念、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就,肯定了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联盟与中学对接的良好合作模式。他表示,在考试招生制度深入改革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要从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过程和招生选拔四个方面加强衔接,希望我校与各中学不断加强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合作与研究,推动高校高中教育教学改革。 电气学院刘玉教授作了题为“点今日之石,成明日之金”的主题报告。教师发展中心刘文琪作了题为“面向未来的教与学”的教学方法培训。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刘红军解读了我校的推介与招生政策。 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分会场论坛由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和生命学院分别组织进行。各学院分别邀请了对应学科的教学名师,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合作共建模式等问题展开交流研讨。

  • 十八年的传承

    十八年的传承 11月25日,我校原创朗诵剧“十八年,一盏不灭的明灯”获湖北高校戏剧展演多项奖。该剧讲述了我校经济学院2000级本科生胡吉伟为抢救落水儿童不幸牺牲的感人事迹和“胡吉伟班”以德立班、责任以行、十八年接力传承,取得丰硕成果的奋斗历程。 通讯员 刘瑾 龚超 摄影报道

  • 央广央视相继报道百马学者宣讲行动

    央广央视相继报道百马学者宣讲行动 本报讯 12月1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栏目、12月1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相继报道了中共湖北省委讲师团、湖北省“百名马克思主义学者下基层宣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行动”活动。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林岚、杜志章、刘家俊、吕洪良、文红玉、刘兴花入选“百马学者宣讲行动”宣讲队,12月5日赴宜都市开展集中宣讲,效果良好,被中央和地方多家媒体报道。杜志章教授接受采访被重点播报。 据悉,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湖北省委宣讲团深入企业、社区、农村等开展集中宣讲305场。全省高校选派专家学者组成“百马学者宣讲队”,深入全省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宣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

  • 210位才俊喻园追梦

    210位才俊喻园追梦第八届“东湖论坛”举办 本报讯(记者向梦丹 范千)探讨国际科技前沿,追踪学术热点问题。12月26日,第八届国际青年学者东湖论坛开幕式在梧桐语问学中心明德报告厅举行。来自全球的210余名青年才俊齐聚喻园、共谋发展。 湖北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副处长、二级调研员朱春兵指出,东湖论坛是华中大教育开放的闪亮名片、在鄂高校招才引资的成功典范、湖北人才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创业最好的地方在湖北、在武汉、在华中大,希望参会学者选择华中大、安家武汉、扎根湖北,干事创业。 武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孙志军从产业基础、科教资源、区位优势、生态环境、人才政策等方面介绍了武汉的优势。他表示将为广大青年才俊落户华中大、武汉和湖北提供最大可能的支持和服务,邀请与会学者共享武汉机遇、共创事业辉煌。 校党委副书记谢正学代表学校对青年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他指出,华中大因强国而生、因改革而兴、因人才而盛,在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学校作出了“强基础、上水平、占高峰”三步走战略部署,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欢迎各位青年学者来到华中大,释放无限能量、追求理想抱负、放飞人生梦想。 副校长张新亮作了题为“携手同行,筑梦未来”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华中大是一所有追求并充满生机的大学,学校发展始终以学生、学者和学术为中心。一流的事业发展平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后顾无忧的生活保障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华中大对每一位志在投身学校发展的青年学者的郑重承诺。 在大会报告环节,电气学院曲荣海教授、材料学院徐鸣教授分别以亲身经历,分享了来华中大后的收获与成长。 人事处处长、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周莉萍,科学技术发展院副院长周光勇,研究生院副院长余龙江,共同解读了我校人才政策、科技政策和研究生培养政策。 本届论坛根据学科共设置10个分论坛32个分会场。26日下午至28日,参会青年学者还参加了相关院系和学科的分论坛活动,与师生进行深入交流。

  • 中国新型显示制造创新峰会举行

    中国新型显示制造创新峰会举行 本报讯 12月12日,中国新型显示制造创新峰会在机械学院报告厅举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新型显示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共话产学研合作突破新型显示制造关键共性技术的机遇。副校长张新亮参加会议。 张新亮指出,华中大高度重视与关注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的发展。此次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的战略合作,必将为我国新型显示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与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还与深圳市TCL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产业合作协议。 本次峰会共有四场主题报告,分别是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主讲的“功能和智能纤维材料研究进展”,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申智渊讲述的“华星视界,柔性未来”,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王雪辉分享的“超快激光在新型显示制造中的应用”,以及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总经理彭芳瑜介绍的“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研发工作与技术发布”。 丁汉院士、企事业单位代表进行高峰对话,期盼通过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突破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提升我国新型显示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与竞争力。熊有伦院士对嘉宾们提出“如何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问题发人深思,企业专家都表示将尽最大努力助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

  • 李德威事迹感动师生

    李德威事迹感动师生 本报讯(记者刘雪茹 郭雨辰)12月18日,“全国优秀教师”、 构造地质学家李德威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梧桐语问学中心明德报告厅举行。 李德威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执教30多年来,他始终情系国家地质教育和科技事业,勇攀科学高峰。2018年9月14日,李德威因病逝世,享年56岁。 李德威生前同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刘德民副教授讲述了李德威平凡人生的学术追求,献身科学教育的高尚人格,矢志不忘科学报国的感人事迹。 作为地质工作者,李德威一直扎根艰苦环境做地质研究,立志创建中国人的大陆动力学。作为教师,他始终坚守教学科研一线,潜心育人。生命垂危之际,病床上的李德威未曾停止对青藏高原地质结构的探索,在临终前留下“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的遗愿。

  • 杨天若教授当选IEEE FELLOW

    杨天若教授当选IEEE FELLOW 本报讯(通讯员王蔚)11月27日,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发布了2020年度新当选会士(IEEE Fellow)名单,我校计算机学院杨天若教授因其在网络物理社会系统建模和设计方面的杰出贡献当选IEEE Fellow。 杨天若现任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高性能计算、嵌入和普适计算,共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以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的A类期刊论文100余篇)。他曾担任IEEE HPCC、IEEE UIC等10多个国际重要学术会议指导委员会主席。 IEEE Fellow每年由IEEE同行专家在做出突出贡献的会员中评选,当选人需要在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取得重要成就,为社会创造重大价值。

  • 建规学院:用“行走的课堂”谱写中国梦

    建规学院:用“行走的课堂”谱写中国梦 开栏语: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要求,我校各院系结合本专业课程特色,合理嵌入育人要素,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涵养品行的重要主阵地。本报特开设专栏,报道各单位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生动案列。 10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彩车游行的队伍中,湖北省彩车“光耀湖北”代表6100万荆楚儿女向祖国献礼。彩车的彩装团队正是我校建规学院副院长蔡新元教授负责的华中大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他们完成了这个光荣而神圣的使命,让亿万中国人共同见证了华中大风采。 于彩车彩装团队中的建规学子而言,这是一次通过重大实践认识自身专业、开拓眼界的过程。于建规学院而言,这更是其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用专业智慧回馈社会,实现美丽中国梦想既生动又具体的展现。 长期以来,建规学院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实习、实践、社会调查等方式,教学结合时政,广泛对外交流,形成了以“行走的课堂”为标志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无论是在专业运用,还是社会服务中均成果丰硕,赢得了社会赞誉和国家肯定。建规学院的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及艺术学5个一级学科,都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院响应国家号召,结合国家战略,制定开设一系列专业实践,不仅是国际前沿的教学方式,更是学生了解社会,走进社会,担起社会责任的一扇窗口。 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是我校精准扶贫帮扶对象。2016年,建规学院为临翔区编制的《科学精准规划,共建美好家园》规划,获教育部44所直属高校精准扶贫项目十大典型项目第二名。经学院专家多次走访调研,规划明确要以助民增收为出发点,以文化传承为主导,充分发掘整合优势文化资源,实现民族特色、传统建筑、茶马商道文化传承与延续。 由赵逵、耿虹、谭刚毅等教授实施的斗阁古村测绘保护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拉祜族栅片房非物质文化扶贫项目获得2017年教育部“非遗扶贫”示范创建项目。古建测绘实践实习,用脚步丈量大地,训练学生的脚力(实践)、眼力(实习)、脑力(认知),直至实现能力的提升。 规划系何依教授将文化遗产保护课程、建筑学专业的古建测绘实践与中国科协和中国规划学会的山西岚县扶贫工作结合,不仅向学生传授了专业知识,也服务了地方建设。她还利用教师团队的学术敏感性,对山西岚县红色记忆进行挖掘,走访了岚县的8个“红色乡镇”、采访了岚县抗战历史的18位相关人物,在历史事件发生地逐个核实历史场景;走访了19座“红色村庄”、拍摄4000余张照片、录像1300多分钟,整理了岚城镇红色故事——120师的故事、沐会事件(沐会村)、六烈士抗战事迹(闫家沟村)等被埋没了的革命英雄事迹,并转化运用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设计中去。这样全面综合的实践锻炼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升华,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关系,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将走出去和引进来紧密结合,建规学院在课程建设中高度重视内外交流,坚持用互鉴增强自信。学院已同20余所境外高校建立联合教学和联合培养机制。李晓峰、谭刚毅、贾艳飞等教师在威尼斯等地创建了海外教学基地,由来自意大利、美国、希腊等国教授与学院教授共同构成教学团队指导。学生通过在欧洲的实地调查、设计,开拓了眼界,也正确认识了中外差异,取长补短,构建了世界意识。其相关教学成果也在威尼斯等地展出,屡获学生设计奖项。 建规学院师生也善于利用这样的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华中大声音。谭刚毅教授作为联合策展人与德国Aedes建筑论坛策展人一道,为世界最富影响的法兰克福书展ARTS+带去了武汉的城市案例,讲述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的生命力。通过展示黄鹤楼、武昌古城的历史考据,虚拟复原、互动媒体、影像艺术等教学和研究成果,师生共讲中国故事,获得更强的成就感与继续前行的动力。 建规学院领导班子、全体教师员工都认可这样一个信条:教育不仅仅是“上所施,下所效”,更是“使作善也”。以党旗领航,就是提升专业价值,把牢大方向的不二法门。2008年至2018年,学院每年都派出一支党员先锋服务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老少边穷地区送规划、送设计。11年来累计派出了13支队伍,为20多个乡镇进行了科学规划,为当地政府节约规划和设计费用上千万元。 “发挥学科特长、服务地方建设、筑牢责任意识”,建规学院师生用一次次实地调研、一张张设计图纸、一项项落地的项目践行着属于专家学者的家国情怀,让“行走的美丽课堂”谱写出耀眼的中国梦。 近日,在寒冷的冬日中,学校收到了一份来自彩云之南热腾腾的喜讯——中共临沧市委、临沧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表扬全市2019年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我校建规学院作为扶贫先进单位中唯一高校单位光荣上榜。 建规人留在临翔区100 余公里的徒步足迹,生动地再现了“行走的美丽课堂”,用实际行动让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