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之年再出发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

期次:第481期    作者:赵睿  本报记者   查看:46

(上接第一版)
承大师风范,勤勉进取求新知

    “我的导师深深地影响了我。”23岁,风华正茂的年纪,丁汉来到喻家山下,遇到了两位恩师——后来均当选中科院院士的杨叔子和熊有伦。

   如何做人,是杨叔子给丁汉上的第一堂课,也是影响了他一生的课。“杨老师总说,做好研究,环境氛围很重要,但首先要学会做人。”

    每逢重要节日,丁汉都会收到杨老师的问候:“最近怎么样?工作是否顺利?有没有什么困难?”涓涓暖流,汇聚于心,最朴实的问候带给丁汉最深的感动。

    杨叔子院士给了丁汉细致入微的关怀,成为他生活中学习的楷模,而熊有伦院士则在丁汉求学的道路上,始终扮演着严师的角色。

   “要打好数学、力学等基础功底,潜心研究、求真务实”“科研要和国外接轨, 要解决实际问题”, 在丁汉的博士学习阶段, 熊有伦院士给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且经常在周末的清晨,就来到丁汉的宿舍,和他一起讨论问题,撰写论文、交流思想。师徒两人就在简陋的宿舍里,在论文草稿上一行一行的推敲和修改,在打字机前一字一字地敲打。

    甜蜜的硕果,总是为辛勤的耕耘者而准备的。

    1988年,中国科协成立30周年,北京图书馆的讲坛上,迎来了一位年轻人。当丁汉代表机械工程学会流利地宣读自己的论文时,在座的学者们纷纷向这位年轻人投来钦佩的目光。

    回忆当年在校求学工作的情景,丁汉总是心怀感恩,“这里有我的恩师和师兄弟,有令人难以舍弃的老一辈们传承下来的美德。”在这种文化熏陶下,丁汉走上了执著追求的学术道路,并在这条道路上披荆斩棘,撑起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重应用基础,潜心研究出成果

    “打下了坚实的数理基础,在科研的道路上会越走越宽。”在丁汉的研究成果介绍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丁汉长期从事数字化制造理论与技术研究,将机器人学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建立了复杂曲面宽行加工理论,揭示了刀具“空间运动-包络成形-加工误差”间的微分传递规律,突破了多轴联动高效加工的关键技术;提出了高速加工稳定性分析的全离散法,保证了复杂工况下无颤振高效加工;提出了机器人操作规划的空间几何推理方法,研制了大叶片机器人“测量-操作-加工”一体化(3M)磨抛系统。

    应用基础研究的目的,根本上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叶轮、叶片等复杂曲面零件的制造水平代表着国家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误差控制和加工稳定性分析是这类零件高效精密制造的理论难题。在国家“973计划”项目的支持下,丁汉顽强不懈地坚持理论结合实际,带领团队通过近十年的研究,提出了“复杂曲面扫掠包络误差控制原理和宽行加工理论”,为这一难题开出了良方,获得了国际专家的引用与赞誉。

    目前该工艺已经应用于航天发动机厂的诱导轮加工,刀位误差仅为国际专用软件结果的六分之一,效率提高了数倍,成套工艺已应用于批量生产。研发的机器人磨抛系统已应用于大叶片的工业生产,替代了人工磨抛,加工效率和表面质量均提高了一倍。

   2012年,丁汉团队的科研成果“复杂曲面数字化制造的几何推理理论和方法”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怀感恩之心,天命之年再出发

    在成长道路上,丁汉得到了众多师长的支持和帮助。李培根院士不论是在担任机械学院院长期间还是在担任校领导后,一直积极为丁汉提供发展平台。“从最初的校特聘教授,到‘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再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老师都给予我极大的信任和支持,而这份信任让我永远感怀在心。”

    正是怀有这样的感恩之心,丁汉无私地把自己奉献在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他对待学生,不仅在学术上要求极为严格,在思想和生活上,也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他常常教导学生“年轻人要胸怀崇高理想,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要严谨务实,才能把事情做好,要知道合作和感恩,才能把事业做久。”

    在他眼里,做成一件事,不能只靠一个人,而是需要一个团队。在团队中,他会发现每个成员的个性特点,鼓励他们从自己最适合的工作,并为年轻人提供更好的条件做研究。

    “我读博士期间参加了丁老师主持的数字化制造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学习研究过程中丁老师总是鼓励我一定要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 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不断总结并写出论文。丁老师还鼓励我们从事同一个方向的博士生和博士后定期交流, 学术交流才能产生火花, 才能共同提高。虽然他的工作很忙,但我们的交流会他却很少缺席。”德国洪堡学者张小明对导师丁汉深怀敬意,老师身体力行的教导方式令他受用至今。

    截至目前,丁汉已培养博士生近30名,其中2人成为德国洪堡学者,1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2人在高校任教。

    2009年,丁汉出任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年,丁汉担任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在他和院领导班子的努力下,2012年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在教育部评估中全国排名第一;2013年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部评估结果为优秀,实现了我校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优秀“零”的突破。

    一步一步走来,一步一个脚印,丁汉的学术科研之路坚实、丰硕、饱满,是辛勤的付出和挥洒的汗水铸就了他今日的成果,是对祖国的责任和母校的感恩鞭策着他不断前行。面对成绩,丁汉却很淡然,他将其归结为:“如果没有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没有导师的谆谆教诲,没有团队成员真诚无私的合作,我不可能从一个小乡村走出来上大学,更不可能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这是丁汉对自己的勉励,更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他总是怀着感恩之心和时代责任,以务实、勤恳的学者风范,坚实自己前进道路上的每一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深知,当选院士是新征程的开始,前面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资深’好伴善章裁,‘天命’刚知大喜来。立地顶天程未半,增光‘缩影’卷新开。”得知丁汉当选院士后,杨叔子院士第一时间为爱徒送来了祝贺和期望。

    对丁汉来说,天命之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在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历史进程中, 他将不断努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