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中国古代,还是现代社会,民间一直是孕育本土文化的沃土。在社会急遽转型的九十年代,韩少功为商品化、消费主义的时代书写了关于民族、中国民间的“马桥世界”。我不会忘记它带给我的感觉——承载了地方历史、文化的马桥方言与普通话的联结,以及韩少功捍卫蕴涵“地方”的努力。他选择向传统回归,关注那多姿多彩的民间世界。
在《马桥词典》中,韩少功将目光投向了大众最为熟悉的民间语言,运用马桥方言展现着马桥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那里有执拗、爽真的人们,老倌子为了讨回过渡的三角多钱,穷追不舍跟了知青们三四里路,一点也不觉得丢下船和河边一大群待渡的客人,损失更多的钱有什么可惜。还有不忌讳“撞红”的淳朴男女,他们遵从本心生活着。如同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人们那般,马桥人以世世代代习惯的方式认真生活着。
马桥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民间话语,生机勃勃地呈现出独特的民间状态。马桥人会在打猎时设置一套暗语,如“做鞋”“请客”,此外还有重新约定方向的用词,将东西南北四个方面对应交换。不仅如此,马桥人还将他们对生命长短价值的看法融入到民间话语中。马桥弓村的人们认为男子和女子分别活过三十六岁、三十二岁后的生活就是“贱生”,而男子十八岁以前和女子十六岁以前的生活则称得上“贵生”,这种独特的生命观正是建立在马桥人生存体验的基础上。
书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民间活动,具有着浓郁的传统文化韵味。比如“我”记录的民间自发的“发歌”活动,人们自由自在地进行歌曲创作,从大事到家事,再到男女爱情,这是民间审美领域从《诗经》开始延续至今的传统文化。“发歌”好似一块活化石般,让人联想到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祖已经在劳动中咏唱着“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放锅”等民间习俗则作为婚礼上最重要的一个仪式,向我们展现着与众不同的婚嫁文化。
韩少功在《马桥词典》中塑造的民间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这个民间世界甚是迷人,它透露着作者对乡土中国的感触和尊重。作者采取马桥民间话语记述了一部属于民间的历史。马桥人对时间和空间的辨认是以个体的感知为基础实现的,“光复在龙家滩发蒙的那年”“张家坊竹子开花那年”之类的表述都是马桥人根据自身的经历出发进行的感知判断,所以我们会看到在这部民间记录的历史里,家坊的竹子开花了,而光复因为留级的劣迹去篡改履历表,又将其历史时间向后错位三年,马桥人以自身的生存经验表述着历史。换而言之,人们正从另外一个角度记叙着富有生命力的历史故事,留给后人更多不一样的记忆。
倘若我们回顾过往的中国地方书写,学者、作家更多是从国家视野内展开的,并没有逸出如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那般对地方、乡土的审视。《马桥词典》将地方方言迁移至叙述中心,并使词典编撰者“我”以马桥生活亲历者的身份,同时带着知青情感与记忆去观察、记录马桥世界和生活其中的人们。作者带领我们通过不一样的视角关注马桥民间世界。看完马桥的故事,我更能理解民间语言中的生命内蕴是何意,也对多姿多彩的民间世界有了更多向往。
(作者系人文学院学生,本文由图书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