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教授苗怀明——

“三顾茅庐”背后的隐秘

期次:第691期    作者:通讯员唐依娴   查看:157


3月27日晚,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 士 生 导 师 苗 怀 明 以“‘三顾茅庐’背后的隐秘”为题在线上为师生带 来 第 2383 期 人 文 讲座,对“三顾茅庐”背后的隐秘做了详实的讲述和分析。

苗怀明用邮票《隆中对》、连环画《三顾茅庐》、张松茂绘粉彩瓷板《三顾茅庐》等三国有关的故事、物品引出本次讲座的主题。

苗怀明指出,如果大家仔细阅读历史文献就会发现,“三顾茅庐”的根本原因在于,诸葛亮不愿意出山。对一个没 有 出 山 意 愿 的 人 来说,别说三次,就是请十次也不会出来。既然如此,诸葛亮到底为何不愿意出山?为何三次后他就改变了主意?

苗怀明解读了多篇文献——《刘玄德遇司马 徽》《徐 庶 走 荐 诸 葛亮》《刘玄德三顾茅庐》《定三分亮出茅庐》《七星坛诸葛祭风》《诸葛亮大哭周瑜》《诸葛亮博望烧屯》。以《定三分,亮出诸葛》为例,苗怀明格外注重动词的用法——成、让、占、取、图等词,这尤其能体现出诸葛亮与世人之所不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语言简洁也不失文学性。

苗怀明最后指出,诸葛其人,足智多谋,料事如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人们读过《三国演义》之后对诸葛亮最为深刻的印象,也是这一历史人物留给后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苗怀明还提到最重要的一点:在诸葛亮身上,有一种品质被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那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诸葛亮人生的另一面,也是更为真实的一面。在凡事都要讲有用的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强调这一点很有必要,也很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