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授韩茂莉——

从乡村地理看村民认知

期次:第690期    作者:通讯员 刘欣然   查看:57


3 月 20 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雅特聘教授韩茂莉在线上为师生带来以“历史乡村社会地理与村民认知空间”为主题的人文讲座,从历史地理的范畴探讨村民的认知空间。

讲座开始,韩茂莉从《世界是平的》一书引入,提出乡村的主体是农民,乡村社会地理的主题也应该是围绕农民生活、生产的空间概括与理性分析。

通过对县志等文献的展示和梳理,韩茂莉分别从农户类型与农田分布、乡村基层管理与空间秩序、乡村联姻与婚姻圈范围、祭祀圈的形成与村民的社会交往以及乡村集市与村民认知空间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释。韩茂莉认为农业立足于土地,农民从事生产、建立村落,土地作为农业生产依托的根本资源,不仅令农民依附于土地之上,且土地的不动性决定了农民认知世界范围的有限性,这个范围大多在10里以内。乡村基层组织具有管理乡民的职能,而基层组织构成与管理形式的基础则是乡民的交往空间,这个空间往往限于 10 至 30 里。婚姻圈是传统乡间社交范围的标识,成就姻缘无论来自亲友还是媒妁,姻亲结缘范围基本限于20公里范围之内。不同村落之间村民共同构成的祭祀圈,是村民间的合作,只能因缘而聚,其范围大致在 10 至 40 里。因此,韩茂莉认为,无论是集市地点还是集期变化,对于乡村农民,出行均在一日往返距离之内;乡村集市不存在市场等级高低,也不具备网络层级;山西农民的赶集与跨省商人从事的商业活动,具有二元特征,属于两条平行轨道上的独立行为。

韩茂莉提出,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看,村民认知空间大致是在 10 里至30 里这一区间,也就是 所 谓 的“ 十 里 八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