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出﹃狠招﹄全力抢救危重患者

期次:第678期    作者:南方都市报记者刘军张志韬   查看:98

“现在是谁负责?”

“医生在里面。”

“不要里面的,我就要找在外面负责的医生。”“是我!”

“我们随机问你一下患者的情况。”“啊?我是肾脏科医生,不熟悉情况。”

“你知道多少答多少”。

2 月 28 日上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出现了一幕随机考医生的场景。这是该医院近期推出的系列“狠招”中的一项。一场抢救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大决战”已经打响。

不打招呼的随机抽查

2 月 28 日上午,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战时医务处处长、质量控制小组组长祝伟率队来到驰援在此的苏州 2 队。“新冠病人的情况变化往往很快,24小时内,医生护士交接班达到 4-6 次,如果前面交班的没有交代清楚,接班的没有记清楚,问题没有在第一时间处理,就一定会出问题。”

“能搞回来一个是一个”

同济医院是武汉市医疗水平最高的医院之一,为武汉筑起了一道生命防线。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院长刘继红介绍,医院 2月 9 日开始接收病人。几天前,他提出,“未来两个星期是我们医院90多位危重病人最关键的时间窗口。能搞来回来一个是一个,不惜一切代价打一场‘大决战’。”

“不能让病人白死”

病程恶化进展快、病情反复是新冠肺炎的特点,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一直是难题。刘继红每天都会组织疑难与死亡病例讨论会。“要从中找到共性问题,找到规律,让我们对活着的人能有所预判。”

来自病亡者的希望

对生者的抢救争分夺秒,对死者的研究细致入微。讨论现场节奏飞快,主持人甚至不会给汇报人解释的时间:

“你不用解释,你觉得有用就记下来,给出了治疗方案马上就落实,医务处监督落实。”

病亡案例研究和临床救治经验的不断积累,患者从重症到危重最后走向死亡的规律越来越清晰。专家们有针对性地总结出一套“组合拳”。在这里,每一位病亡者都是教训,他们用生命叠起来的死亡报告,也为病危者积累了更多的希望。

“三大法宝”扭转局面

危重患者王强的好转让医护们看到希望。2 月 27 日上午 11时,ECMO 从王强的血管撤除,心内科医生周宁兴奋地大喊了三声“你活过来了”。治疗关口前移、多学科合作及精细化管理这“三大法宝”救活了他。这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22岁姑娘在争论中活过来

22岁的患者小芳是一位命运多舛的姑娘。新冠同时患有未分化结缔组织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血白细胞水平只有正常人的十分之一。对她的治疗,专家们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针锋相对的讨论后,小芳的主治医生根据意见,小心翼翼调整治疗方案,情况真的渐渐好转。2 月 28 日,小芳转出了 ICU,白细胞水平也有所提升,她被救回来了。

睡不着的危急值预警员

任何一起事故都是量变的结果,只要及时发现并控制,事故就会控制在萌芽状态。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文志向教授就是那位专门寻找征兆并发出预警的人。凌晨3点、4点、5点……同济医院光谷院区17支医疗队的领队,都有可能收到文志向发来的病危者预警信息,并要立刻处理。

17支医疗队和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配合日益融洽,刘继红认为,现在 17 支医疗队拧成了一股绳,定要拿下这场大决战,

“我做医生那么多年,人生之中有过几次遗憾,这一次不能再留遗憾。”

(《南方都市报》3月4日刊发,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