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为我点亮心灯

期次:第637期       查看:56

胡琴声不绝

陈文雅

锣鼓一敲,胡琴一响,如同几百年来岁月里的每一次一样。好戏,又要开场了,不同的只是台上的演员年轻了又老,老了又复年轻,台下的观众聚了又散,散了又复聚起。似乎没有什么不一样,却谁知,沧桑早已变了模样。

又是一个周末,下午的阳光穿过玻璃窗,慵懒地照在西十二自习室和东九自习室里的同学们身上,穿过千山落木,迷幻地摆出丁达尔效应的图样,也倔强地穿过窗帘,散在一个有点苍老却依旧精神矍铄的老师身上。他的面部表情总是带着有点狂野又颇具艺术感的夸张,肢体动作夸张中又好似有什么规范,而身上,是一件平时不太常见的“衣服”——女帔。

他是我们戏曲表演基础短期艺术实践课程的黄老师,也是武汉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他穿着女帔来见我们,教的第一段戏就是李胜素的《贵妃醉酒》。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文武昆乱不挡”吧,一个工武生和老生的京剧演员教青衣的戏,居然没什么违和感。

他“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那是怎样一张脸啊!看到月亮东升时的欣喜俏皮,自比嫦娥时的自傲得意,看到水里鸳鸯时的娇羞动人,看到大雁时的手舞足蹈,着急地追着看时的期许留恋……每一块肌肉都被运用到极致,合理地安排好,摆出他想要的样子。

戏曲不仅是艺术,更是在艺术地讲故事。在黄老师的讲解中,戏台上的玉环活了起来,她的一举一动不再只是不明所以的“舞蹈”。让我明白,原来每个动作都有名称,每个动作都有含义,每个动作都在这样那样地表达戏中人的情感。特别是最后教的《虹霓关》,令人眼花缭乱的打戏中居然隐藏着东方氏复杂纠结的心理变化,那一场从坚定到动摇,然后再次以另一种方式坚定的过程,在老师认真却怎么听着都有点好笑的讲解中水落石出,一点点显露在我们面前。

最终促使我决定用粗糙而又稚嫩的笔触记下这位老师,是因为他在后台给我们演示“走边”时带给我的震撼。“走边”算是黄老师的拿手戏,他教起来得心应手,却苦了我们这群没有功底的初学者。最后,大家提议老师完整打一遍“走边”让我们参详,他欣然应允,穿着平常的衣服,系着大带,打将起来。许是因为我们坐在地上的缘故,黄老师的身影显得高大,却怎么也无法忽视老师张牙舞爪、上下翻飞时掩不住的落寞。没有戏台,教室里的一片空地就是戏台;没有髯口,捏来空气做长髯;没有油彩,所以面部表情的夸张就显得有点好笑。但他依旧无比认真地塑造着一个可爱的、正在赶路的张飞。

几百年来,这段戏在乡间的戏台上演过,在富贵人家的家里演过;或许进过王府宫廷,也一定进过人不算爆满的剧院。如今,在各大剧种都有些式微的时代,在我们的课堂上,在我们的心上,倔强地播下京剧艺术的种子,又何尝不是另一种传道授业。

(作者单位 物理学院 )

 

昨日重现

刘晨

做学问,讲究的是“求真”,做人,更是讲究“凭良心”。我和吴老师交往,是因我的求学,他是我老师也是恩人。

过去八年时间,一直在我记忆中萦绕的是与他无法割舍的师生情谊,以及他对我的帮助。

2010年那会儿,只知道读书而无方向的我,幸运得到一位学者的指引,随后便一头埋入社会学的研究,不加思索,满怀理想主义地耕耘。似乎,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状态,毕竟我发现了自己的兴趣,而兴趣又是自己最好的“导师”。随后,我备考研究生,希望在吴老师的门下攻读。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借着那股子劲儿,我更加坚信自己就应该走这条路,一条学术化的道路。但是,这条路又不是那么的顺利。就在万般困境的时候,是吴老师帮了我一把,最终让我得以迈入硕士生的行列,虽不在其门下,但那三年里,我也从他那里受教不少,终身受益。

2014年,我去澳门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需要两份推荐信,是吴老师帮我把握住了机会,回想种种,他应该是了解我的。就这样,硕士毕业半年后我去境外攻读博士学位,被录取后,我第一时间告诉了他。我清楚地记得他得知消息后给我回复的短信“太好了!太好了!”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这些带着感叹式的语句折射出的老师的心情——真是不易。其实,老师们都希望学生能够走好、能走出去。

除了这些事情,还有很多值得言说的,回望起来,可谓是点点滴滴,萦绕脑海,恍如“昨日”在他书房里闲谈,又如从东九楼回主校区的路上对话,还有吃饭片刻用邮件进行话语交互,以及心照不宣的“沉默”。这都是见证师生友谊的符号,都是印刻师生情谊的回望。

现在相隔千里,无法再重复“昨日”的模式,请教于面。无可奈何之余,又多几许想念,尤其是在笔墨之间的论述中。但反过来想,这也是人生常理,孩子不走出去,何以更好回来?如今,我的确是走出去了,却很愧疚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里,没能做到更好的自己,或用其他方式回报师者。

如今,已为师者的我,怀揣当初的受习和传统,也是想法设法去关怀学生。或许,“爱护”真的是一种“病毒”,是可以传染的。换而言之,一个人成为了什么样的人,生命历程中肯定会遇到了一些什么样的人,这大概是无法推翻的“绝对真理”,无需假设,更无需验证。因为“古之学者必有师”,我虽还算不上真正的学者,但我有师,那就是他。

八年时间,要说我领悟到什么,我想,除了学和爱,还有一种东西,让我无法不谈,让我立为目标,即:为学者,乃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为学问者,聚英才而育之,修之形,促国之进步也。虽是小领悟,且与所有师者共勉吧。

(作者系校友)

 

何为师

李闯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深以为然。

传道为老师的首要任务。何为道?道,即道义,道理。并非书本上的公式定理,而是生活中的待人为事,生命中的所感所得。可以说,老师的“道”影响学生们的一生。在我看来,老师是一个最难做的职业。因为作为老师,首先自己要深谙为人之道,并且需将为人之道传授他人,这点分外难得。为师者,近为圣人。我分外感念幼时老师,也因如此。

同济学院有一位老师,总让我们称他“先生”,为何?他说:先生,先出生而已,不值一提,不值一提。事后细思,所有长于我辈者都是“先生”吗?不然,先出生且有所得、有所感,并且能发乎声才不枉先生,才能为“先生”。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有幸听过他的“文化之道”,不限文学,更讲为何孝,何为感恩,何为思想,何为正义,实乃人之所极、道之所极。老师应是如此,以身为道、以行为法,学生方可有标杆。

(作者单位 计算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