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战略为“双一流”建设提速

期次:第632期       查看:62

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是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要求,也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是“双一流”建设的客观需要。2011年以来,学校继续积极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华中大的身影在国际舞台上频频出现。

国际交流合作网络进一步拓展

2011年以来,我校积极推动学校战略合作伙伴建设和以院系为中心的学科核心合作伙伴建设,新签署国际合作协议260项,合作伙伴的层次和质量进一步提升。

学校积极推动以“大学日”为代表的国际合作网络建设模式创新,以佐治亚理工学院、伯明翰大学、海德堡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为代表的学校国际战略合作伙伴群逐步形成,以“一院一校计划”为牵引的院系学科核心伙伴网络发展迅速。20多个院系在学科国际核心伙伴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国际大学组织合作平台推动国际合作网络建设,中欧工程教育联盟、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俄医科大学联盟、金砖国家网络大学等成为我校拓展国际合作网络、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平台。我校还积极利用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欧盟伊拉斯谟计划等,如先后通过参加伊拉斯谟计划“中国之窗”及“大学领导力”项目,进一步拓展对欧合作网络。

学生国际化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

通过与海外高校签订国家高水平公派研究生、国家优本等项目合作协议,学校构建了多渠道、多层次的学生海外学习项目体系,每年派出交流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

在校期间有出国(境)学习交流经历的学生大幅增长,2017年出国(境)交流学生人数比2016年增长53%,达到1381人。来华留学实现规模与质量双提升,国际学生人数达4049人,其中获中国政府奖学金人数居全国第一,研究生人数居全国第二;学校新增3门国家级、4门省级来华留学英语授课精品课程;国际学生在首届全国来华留学生临床思维与技能竞赛中获最高奖;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

与我校共建的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孔子学院获评2017年度全球先进孔子学院,这是我校自2007年承办孔子学院以来首次获此殊荣。

国外智力助推学科建设成效明显

依托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外专千人计划”和 “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等国家级引智平台和项目,学校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力度,助推人才强校战略。

2011年以来,我校获批学科创新引智基地8个,全国高校并列第六;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获得A+4个学科均为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主体。我校获批“外专千人”8人、高端引智80余项,项目总数居湖北高校首位;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受聘为学校名誉教授。每年来访的短期外籍专家达1200人,中长期在校外籍专家突破150人,1人获中国政府“友谊奖”,1人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7人获湖北省政府“编钟奖”;巴西籍“外专千人”保罗·蔡泽教授带领我校青年学者在磁纳米生物医学应用领域开展前沿研究,同时协助学校在巴西成功筹办孔子学院。

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积极推动国际联合科研平台建设,通过“国际联合科研平台培育计划”专项,孵化培育德国研究中心、中美清洁能源中心等一批以强强联合为目标的联合研究中心;立项40余项,其中十余项已实现联合实验室挂牌,并取得阶段性成效,成为国际协同创新和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成为我校国际教育、科研合作的重要平台和国际影响力提升的重要窗口。该学院还成为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旗舰项目、中欧教育合作典范,被列入中欧建交40周年40个典型案列之一。工程科学学院被列入全国首批国际化示范学院,通过引进高水平国际师资,采用国际通行的管理运行模式,培养具备多学科视野、扎实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及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成为我校国际教育合作交流的又一重要平台。

多措并举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抓住发展契机,不断激发学校发展创新潜能,我校积极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越来越多海外培养和国际实践项目蓄势待发。

——发挥智库优势促进民心相通。学校开展“一带一路”文明协同研究,面向东盟地区与昆明理工大学联合共建“东盟联合研究中心”;深化中蒙合作发展战略研究,成立“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蒙古合作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筹建“华中科技大学斯里兰卡研究中心”。

——发挥技术优势促进产业合作。我校牵头筹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全国高校产业创新联盟,任副理事长单位,推进边疆地区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服务新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依托高功率激光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学校积极推动中俄科技合作,目前已成立3家中俄合资激光企业。

——发挥科教优势促进人文交流。学校着力培养高端卓越人才,积极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一批治国理政高级人才。2012年实施东盟高端行政管理人才培训以来,我校累计为泰国、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孟加拉国等国家政府部门培养了70余名公共管理领域高级别人才。目前,在我校学习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总数达到1312人,其中632人享受奖学金资助。

(国际交流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