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流本科 夯实核心竞争力

期次:第630期       查看:29

开栏语:不懈的奋斗书写着发展的精彩篇章,回望过去7年,在“双一流”建设道路上,华中大人埋头苦干、砥砺前行。6月,我校即将召开第四次党代会,本报特推出专栏,回顾华中大人的奋斗历程。立足新时代、勇担新使命,让我们一起为华中大美好的明天加油!

本科教育质量彰显了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水平和办学特色,“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也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过程。2011年起,学校聚焦立德树人,瞄准“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办学目标,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让“学在华中大”的品牌更闪亮。

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通过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学校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1年,“生物医学工程”等9个学科专业,获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3年,“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等6个学科专业,获第三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12年,我校成为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同时获得改革试点项目2项。

2016年,我校获批湖北省“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4项。

2011年,光电信息学院获批国家级“试点学院”。2014年,学校启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计划。2015年,我校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创办“贝时璋菁英班”;同年获批筹备建设示范性微电子学院。

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学校多举措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2017年,学校就新工科建设、卓工计划2.0启动、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召开专题研讨会。由机械学院院长丁汉院士,光电信息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张新亮教授,电气学院院长、“长江学者”文劲宇教授牵头申报3项新工科项目获得教育部立项。

加强教学基础建设

学校狠抓课程建设,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目前,我校共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9门,国家级网络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7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6门,居全国高校前列;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8门,省级精品课程113门。

学校还在2013年制定了《华中科技大学课程责任教授制度实施办法》,决定在本科教学中实施课程责任教授制度。到目前为止,在全校通识教育核心、学科大类(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等课程中评聘了五批共194位课程责任教授,所涉及的课程中通识教育基础课程24门,学科大类(专业)基础课77门,专业核心93门。

《工程力学》《自动控制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网络与新媒体应用模式》等4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通过教育部认定。到目前为止,学校共计立项建设了64门慕课(MOOC)课程。已立项的课程目前已有17门课程在爱课程网上线开课。此外,我校还引进了一批高质量的在线开放课程(共引进课程19 门),充实素质教育通识选修课程资源。2017年底,学校出台了《华中科技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专项奖励暂行办法》,并对《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等14门在线开放课程进行奖励。

为了加强教材建设,激励教师教材出版,学校成立教材建设与选用工作领导小组,教务处设置教材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哲学社会科学相关院系依托党委成立教材建设与选用委员会。   

以培养国家级规划教材为重点,加强高水平教材建设,2012-2016年我校共出版校级立项教材202本(套)、“十二五”规划教材46本(套)。为有效激励教师编写、出版教材,我校于2017年底出台了《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教材出版专项奖励暂行办法》,并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62本教材进行奖励。

学校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布局和运行机制。目前,我校共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8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90个,其中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基地7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

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示的2017年度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中,生命学院余龙江教授主持的“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综合设计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获认定。

激励教师回归三尺讲台

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教师“站好三尺讲台”,近年来,学校整合多方面的教学资源,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形成了重视教学、重视讲台的巨大合力。

依托我校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学校不断加强新进和在岗教师的教学咨询与培训工作,提高日常教学培训和专业咨询服务覆盖度;加强公开课、示范课的遴选和建设,提高优秀教师和优质课堂的辐射带动作用。学校要求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后5%的教师,必须参加教学培训,考核合格后再上讲台;积极推进“海外教学访学计划”。2012年至2017年底,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举办工作坊173期、讲座38期、沙龙11期,培训教师累计4900人次,共2060余人。

同时,学校还以教学竞赛促进教学水平提升,以名师评选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我校共有75名校级教学名师、17名“湖北名师”、5名“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9名“国家级教学名师”、5名国家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即“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2013年,学校设立课程责任教授津贴,鼓励“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华中学者计划”入选者和学科带头人等担任课程责任教授或参与课程教学团队。2015年,学校建立了高水平教学成果奖励制度。2015年以来,学校每年用于本科教学津贴和教学质量奖励的经费预算超过3000万元。2017年,学校增设课堂教学卓越奖和优质奖,对课堂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进行重奖,让站好三尺讲台的教师“名利双收”。

学校还鼓励教师不断加强教学研究,提升教学水平,取得良好成效。在2014年我校获高教类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7项(其中主持完成4项)的基础上,2017年根据校级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及省教育厅的名额,我校推荐28项成果申报省级一等奖、19项成果申报省级二等奖,获得省级成果一等奖21项、二等奖13项。

(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