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的“两会声音”

期次:第623期       查看:42

今年全国两会,5位参会代表委员分别就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创新教育、新能源汽车、农村医疗、健康中国和科研基础性投入等话题提出建议。本报特选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等媒体刊登的我校代表委员部分观点,以飨读者。

全国人大代表、校长丁烈云

在武汉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国家的科技布局应充分考虑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的特点,通过科技布局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当前我国科技资源投入过于集中在北京、上海及东部发达地区。建议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在有条件的中部地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如支持湖北省依托科教、区位综合优势建设武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是优化我国科技创新资源布局,形成创新人才、资源的进一步规模汇聚,促进均衡发展的需要;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对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指示要求,形成国家创新体系的“中部战略支点”,以创新驱动带动我国中部崛起的跨越式发展;是为长江经济带发展,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国家战略,提供科技支撑的重要举措。


做好人才分类评价

现行的高校人才评价机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考核指标过于量化,过度关注论文与科研项目数量。实际上,评价机制关键在于对人才的发展规律如何正确认识与理解,人才评价是一门管理科学,很多情况下要用经验甚至主观判断来弥补不足。首先要做好人才分类工作。科学研究有自由探索与有组织创新两种形式,对不同形式人才的评价要有所区别。高校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让教师能根据本心、无后顾之忧地进行科研教学,要给予他们相对宽松的研究环境,这样才会有突破性科研成果。高校分类评价政策的跟进,实际上是要鼓励教师根据自身兴趣与情怀进行科研。我们也不用担心,将选择权交给教师后,出现都选择面向未来某一方向的科研,而忽略了为现实社会服务的趋向。事实上,华中大3400名教师的选择就各有不同。将华中大模式复制到其他高校,能否成功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高校、不同学科各有特点,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政府工作报告对教育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强调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这就要真正了解需求,扎根中国大地,坚持学科发展上形成特色。新时代的大学科研人员应着力写好两篇“论文”:一篇发表在学术杂志上,另一篇发表在祖国大地上。从学科建设来说,学科交叉融合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非常突出的特点。为了让不同学科更好地结合,学校应主动搭建平台,定期举行跨学科的交流会。同时还可以设立跨学科研究基金,实现倍增效应。建议适时调整高校评价体系,高校服务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工作和成果都应该体现在高校的评价中。


全国人大代表、计算机学院院长冯丹

加强基础性的研发投入

我国对于研发的投入已经跃居到全球第二,但是我们目前可能还在补短板,基础性的投入还是不够的。要可持续的发展,就要研发下一代的产品,要使我们整个存储基地的产品能够具有竞争性的话,就要加大这方面的部署。


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党委书记马新强

让新能源汽车开进“百姓家”

首先要完善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创新激励机制,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摆脱行业对扶持政策的过度依赖,促进新能源汽车及上下游产业转型升级。其次要健全政策引导机制,激励新能源汽车行业开放创新思路,全方位推动技术进步,攻克核心技术。再次要完善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促进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企业战略合作,基于研发、生产、制造、市场等全产业链视角,进行技术革新,撬动产品技术创新活力,避免行业内(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最后要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创新成果更高效地转化为技术标准,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胡豫

深入推进健康扶贫

科学分类筛选是实施健康扶贫的前提。首先要精准摸清贫困人口健康基数。建立因病致贫、返贫人口的动态管理数据库。同时,针对贫困人口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启动疾病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其次,对已确定的因病致贫类扶贫对象,要从技术和资金两方面尽快解决。技术方面,可派驻专家团队就近救治患者。资金方面,由扶贫办牵头,联合医保、民政、慈善等部门共同筹资落实。再次,完善贫困人口医疗兜底保障机制,降低贫困群众大病、慢性病费用支出。最后,要坚持预防为主,提升贫困群众健康意识,持续开展地方病以及慢性病筛查、免费体检、送医送药等,实现对贫困人群疾病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