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院吴梦昊教授——

学科交叉擦出灵感火花

期次:第606期    作者:刘欢   查看:122

办公室里,整洁的书桌上摆放着一本《热学》教科书。年轻的吴梦昊端坐在桌前,亲切地讲述着自己的科研故事。201412月,27岁的他从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出站来到华中大。随后两年,他在纳米学权威期刊《纳米快报》上连发3篇关于二维信息存储材料研究进展的论文,获得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

厚积薄发出灵感

“化学学的不过瘾,就去看看物理,看了物理之后又觉得不过瘾,再跑到材料专业去探索试试。”谈到自己的求学经历,吴梦昊如此幽默地说到。

2007年,20岁的吴梦昊从南京大学理科强化部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后,只身前往美国内布拉斯大学林肯分校求学,4年后获博士学位。随后他分别在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漫漫求学路上,他先后在医学系、化学系、物理系等不断钻研。

对于研究方向的选择,吴梦昊经过了一番深思。“对于有的人来说,这也许是科研工作的大忌。因为在不同领域之间游移,会花费较多时间,还会导致所学专业杂而不精。但人生有无限种可能,经过一系列尝试研究,我最终确定把第一性原理计算与材料应用理论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在物理、化学和材料等专业上的广泛积累,为吴梦昊长久深入地开展交叉学科研究提供了坚固基石。“对同一个问题,不同背景的科研工作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有时同时掌握几门专业知识反而会激发出新的灵感。”在他看来,灵感的来源不是天马行空率性而为,而是厚积薄发。

有趣有用求真理

吴梦昊的科研路看似一帆风顺,其实背后也有很多磕磕碰碰。当谈到坚持下来的原因时,他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功名不是目的,淡然对待外界影响因素,潜心研究,才能坚持下来。”

面对科研成果的得失,吴梦昊看得很淡。“有时有一个想法,在深入研究过程中,发现其瓶颈是无法突破的,如果想暂时放一放,那就失去了先机,因为任何一个领域,都有许多人在进行各类尝试和研究。磕磕碰碰、反反复复,大概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必经之途。”

2009年,吴梦昊敏锐意识到有一组材料的热稳定性不行,尝试多次无果后却被另一个同行研究小组率先发表了论文,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沮丧。“如果自己有一个想法没实现,却能吸引更多足够聪明的人的兴趣,也许能促成这些问题很快得到解决,这也是一种快乐。因为这样的良性循环,能够集群智而攻之,将问题予以解决,就会推动该领域的进步”。

平淡的话语中总是流露出为真理与科学作贡献而无关名利的境界。 撇开偶尔求索不得的些许失落,吴梦昊更多的是对探求未知的期待,“做研究,要么有趣,要么有用”。对他来说,研究比较有趣,成果可能有用,就足够支持他继续前行。于他而言,虽道阻且长,但仍愿溯洄从之宁静以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