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如歌 青春做幕

期次:第600期       查看:67

       人对过去的事永怀留恋和不舍,无论欢笑与泪水,痛苦或悲伤,都静静沉淀在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遥想那逝去的、最青春的高中年月,全都献给了一场把我们带来这里的考试。曾经的恩师、同学,以及与他们有关的记忆和故事,皆离我们远去,每每忆起,倍觉亲切和怀念。6月7日至9日,高考如约而至。又至一载峥嵘刻,长忆彼年惜别时!

那时那刻

刘高

       那一年,我18岁。

       18岁的6月,想去远方看看世界。县城里有许多高高低低的房子,透过教室的窗子,一览无余。看看黑板,已是3号,倒计时牌鲜明刺眼。下节课要做最后的测试,按照语文老师的话是“防止你们手生”。

       “这次不收卷了。”老师推推眼镜,“答案发给大家,大家自己回去对一下吧。这套卷子简单,大家应该没什么不懂的,好好看看吧。”这时班主任进门了,和语文老师点点头算是打个招呼,站上了讲台。

       “同学们,该做的已经做得差不多了,下面我再嘱咐两句。”

       教室里静悄悄的,我心里一沉:这可能是最后一次听“方丈”唠叨了。班主任刚接手我们班时,大家给他取了个外号,叫“方丈”,取其头顶有“地中海”之意。自习课上的“方丈”永远不是正大光明地坐在讲台上将一切尽收眼底,而是缩在后门小窗户的方寸之间窥探我们的一举一动。其实“方丈”特宠我们这群孩子,高三每个月会抽一天晚上放电影给大家看,这是疲惫日子里一点难得的亮色。

       “方丈”的鼻子又红了,嘴里絮叨地念着:考试不会太难,选择题前6题一定要全对,最后两题先写会的,基础题千万别丢分,最后留半个小时检查或者分析难题,总而言之千万别紧张,正常发挥就行了……他一激动就喜欢啰嗦,今天也不例外,只是我们没有不耐烦,全都认真在听——这是最后一次了。

       我看了看周围,闭上眼都能想起的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努力,携手走过3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一起的岁月像是珍藏在老书桌里的一盒磁带,当初听得泪流满面,听到不想再听,几十年后抹去陈灰,按下播放键,熟悉的旋律里,一段时光还在原地等着人去启封。一个音符、一盏灯、一个影子,都是一段简单温暖得可以拧出水的日子。

       还是这间教室,墨绿的黑板,分居两旁的校训,化学老师的溶液浸润过的铁质讲台坑坑洼洼。6月的风不痛不痒,窗帘飞舞,窗外人来人往。学校干涸已久的小喷泉里,树叶又垫了一层,绿色的枝丫迎风招展。

       高中生涯就要画上句号了,前路渺渺,未来在哪个城市,哪座码头停泊?

       离别啊离别,夏天啊夏天,许多人终此不复相见。梦里会经常有今天吧?

       出了校门,父亲正在等待,接过铺盖,两人沉默着,走到附近的车站。影子在夕阳下拉长,校门前不舍地放慢远离的脚步。

       4天之后的这个时候反而镇定,会的就会,不会的再怎么郁闷也还是不会。语文当头炮,数学第二门,理综再一锤子,英语压轴好戏。梦一般,刷拉一下过去了,丢了笔,收卷铃声响起,我仰望天空,透过窗子看见飞鸟拍打着翅膀。

       走出考场,世界一下子明媚起来,一路小跑,空气里四处鸟语花香。6月的空气,蜜一样。8月末的火车,会不会很颠簸?

(作者单位 机械学院)

不说再见

熊子曰

       很久都没想起这个话题,但一到6月,就重新回忆起那段忽近忽远的日子,恍如隔世。

       高考前夜,没有想象中的辗转难眠。高考第一天的早上,没有遇上大堵车,路上一切都很顺利。走进考场,等待发卷子,要先填涂好准考证号,不要折叠答题卡,不要在规定区域以外作答,这些都已如同喝水要张嘴一样熟练。终考铃响,放下笔起身,有序离开考场。每一门考试结束,都轻轻舒一口气,不再多想。

       走出考场的时候,我看了看天空,和往日一样,又不太一样。我记得那天下着小雨,有些灰蒙蒙的,我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回到教室集合,现在才意识到那是最后一次集合,好像只是结束了一场月考,大家脸上都挂着笑容,谁也不记得要分别。市里报社的记者来取材,正挑中我们班,在雨天拍下了将老师高高抛起的照片。后来不知道多少次辨识着照片上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回忆起每一句充满朝气的“早上好”。拍完照大家就散了,我坐妈妈的车离开了学校,却忘记了和同学们道一声再见。

       在路上,我一直趴在窗边,看着那些熟悉的街景离我远去,分不清是我抛弃了旧时光,还是它们狠心离我而去。妈妈突然哭了,她说高三这一年,这条路她走了不知道多少遍,发现以后再也不用走了,有些莫名地难过。我胸口闷闷的,感觉要哭出来一样。

       一场高考结束,如大病初愈,又如大梦初醒。有时总以为只是放了个假,回去还要理综测验,同学们的抱怨还在耳畔回响。有人说,一场考试,考散了我们一群人。是真的?是真的!这群人再也没有聚齐过,这群敢和老师叫板、敢在重点班里当“刺头”的人,就真的再也没有聚齐过了。

       高考是无情的,也许你对那里的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每一粒沙子、每一颗尘埃都无比熟悉,也许你在那里有了一帮兄弟,也许你在那里知道了什么叫心动,也许你在那里哭、在那里笑,它都将你带走,不由分说。高考是充满希望的,它将你领到崭新的天地,给你带来新的同学、朋友,让你拥有前所未有的体验。你又将在这里,认识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每一粒沙子、每一颗尘埃。

       借用《不说再见》里的一段歌词:“我相信我们还会再见,我相信我会一直想念,我相信我们都会很好,我相信我相信的一切,变成火焰,照耀彼此的脸,茫茫人海相互看见。”

(作者单位 土木学院)

站在青春的影子里

乔伟

       6月,又是6月,热情炽烈而又带着几丝伤感的6月。

       去年此时,高考的烈火漫过了大江南北,而现在的我,坐在操场边上,听着男女的嬉笑声,望着月光下拉长的树影,心里是一份成长的淡然和悠悠的怀念。我怀念的,是教导我3年的班主任,也是我一生的引路人——李老师。

       我不擅长描述一个人,所以不知该如何形容他,慈祥显得太老,潮流显得年轻。他没有老年人的沧桑,偶尔会讲几个冷笑话,也没有年轻人的冲动,总是在我们躁动的心上浇一盆冷水。他是个工作狂,除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外,还额外包揽了年级组所有老师的印刷工作。他也很偏执,模拟题出题不严谨、不符合实际,就将年级布置下来的模拟题换成真题,给学生最直接的高考针对训练。

       高三上学期,学业一下子紧张了起来,李老师却“掉链子”了,他请了一个月的假。一个月后,他在家长们的质疑声中回来了。在他重新站上讲台的时候,我几欲落泪。他前额的头发翘起了一缕,脸明显地瘦了一大圈,眼角满是血丝,疲惫不堪。那节课他讲了他的母亲,她以前患有疾病,最近加重,几乎瘫痪。讲着讲着,他眼睛就红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当我把菜夹着送到母亲嘴边时,我生怕她呛着,陪床时我半夜叫醒她给她翻身子,怕她睡着了就再也醒不来了……”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有些人偷抹眼泪,有些人目光出神,有些人低头不语。我相信那节课,我们都颇有收获。

       蝉鸣的夏天,终于还是说再见了。毕业聚会的气氛有一些低沉,每个人竭力表现得轻松热情,却仍掩饰不住那一丝离愁。李老师和我们坐在一起谈天说地,他喝得满脸通红。我坐在旁边,听他讲自己的故事。高中时他起初成绩很好,甚至是冲清华北大的苗子,但高二时不慎交了几个渣友,成绩下降了,最后只去了中南大学的经济系。“老师,您读的不是师范吗?”“哈哈,对啊,我的数学不好,学了一个学期经济学后,被那些条条框框弄得头疼,就又回去复读了,考了师范。”他回过头来,继续说:“所以你们啊,正是青春的大好时光,经得起风浪,就去闯,就去尝试,哪怕错了,也能改变方向。”当时不以为然,当我在大学同样被不喜欢的专业折磨时,我才想起他的话,毅然转了专业。

       再回到高中母校已是大一寒假,我回去做宣讲,准备顺道看看他。推开办公室的门,大部分教过我的老师都在,唯独没有他的身影,嘘寒问暖一阵子后,我问一个老师:“李老师呢?”“哦,小李啊,他带队去美国参加竞赛了。”我鼻子一酸,差点儿哭了出来,朦胧中才想起他不过比我年长10岁,我的青春也是他的青春,而他将梦想托付给了6月,等待着9月的硕果。

       他也一直站在别人青春的影子里,一站就是一辈子。

(作者单位 航空航天学院)

相伴名著的岁月

徐子涵

       6月了,忍不住去回想,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在做什么,无非是不停地刷题和背诵。幸好还有名著,给备考生活带来一些调剂。

       江苏文科班的学生不仅要考并不算是常识的文学常识,还要考10本名著。除了《红楼梦》《三国演义》,还有《边城》《哈姆雷特》等等。总之,古今中外算是齐了。

       《红楼梦》不消说,自然很得我心意。名著课上读《红楼梦》,读着读着便忍不住,也学着那些公子小姐联句玩。不过我们的文学修养决计是比不上曹公的,便不讲平仄了。下了课,也免不了,你这一句文法不通,她那一句真真高妙,甚至为了杜丽娘和杜十娘的典故争起来,现在想来仍觉得意犹未尽。高考结束后,翻出来许多张彼时联句的纸条,悉数抚平收好,我实在舍不得扔掉这些我们附庸风雅又天真无赖的见证。

       《三国演义》便不一样,人名多,毫无章法,不好记,像李儒、李肃和李傕,我花了好大气力才分清。书中的大小战事亦数不胜数,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的起因经过结果,是务必要理清的。我本就对打打杀杀的不感兴趣,要记这些,实在头疼。

       不过我们也有自己的法子,让《三国演义》变得更有意思。我们在书里各自寻了个喜欢的人物,像周瑜、马超、姜维等等,希望以此找到读下去的动力。我最喜欢的是赵云,因为外祖父有一次在饭桌上,呷一口酒后,举着筷子信誓旦旦:“赵云是三国演义里长得最标致的。”因此即使有人不止一次地同我说,历史上真实的赵云是一个白胖子,我依然坚定地视之为男神。我还在有赵云出现的章节前,用荧光笔认认真真地画一颗小小的爱心。

       我们这一届的名著里,把泰戈尔的《飞鸟集》换成了郭沫若的《女神》,可惜这风格实在不符合17岁学生的审美。在晨读课不得不读的时候,总能听到有人故作声情并茂地朗诵:“我是全宇宙的Energy的总量!”周围人都心照不宣地笑起来,带着恶作剧得逞般的小得意。

       在这许多本名著里,我最喜欢《边城》,干净纯粹,在我看来是名著里的一股清流。就连里边翠翠骂人的话都显得极其有趣,俏生生的——“你这悖时砍脑壳的”。翠翠、爷爷、白塔和黄狗,山崖上的虎耳草,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傩送……在高考的紧张氛围下,总能让我沉浸其中,光明正大地忙里偷闲,实现属于我自己的精神游牧和诗意还乡。

       又是一年高考季,想来文科班的孩子们一定又在复习名著了。也许考前背名著时,还会抱怨《子夜》里惹人犯难的“空头”“多头”;《茶馆》里总会混淆的刘麻子和黄胖子;《呐喊》里高深莫测的主题分析……

       一年后蓦然回首,这些都成为了我最美好的回忆。

(作者单位 建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