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学者 钢铁风骨

——记著名金属材料学专家崔崑院士 

期次:第591期       查看:119

 

     钢铁,号称新中国工业的脊梁。高性能特殊钢,又是托举一个国家钢铁工业水平的巨臂。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学院教授崔崑,一生矢志于祖国的钢铁事业,为我国特殊钢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2016年“七一”,中共湖北省委授予崔崑“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初春的阳光温暖和熙,校园嫩芽吐绿,玉兰花竞相绽放。92岁的“钢铁院士”精神矍铄,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将他求学、科研的人生故事娓娓道来。

 

矢志报国
81天越险从沦陷区奔赴大后方

 

     1925年7月20日,崔崑出生于山东济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正在读初二的崔崑和家人,为避战火迁至济宁。在此3年,辍学在家的崔崑,跟着父亲学英语、数学。家里另请了私塾先生教他语文,最终修完初中课程。
     1940年,崔崑全家重返济南。崔崑以优异成绩考上当地最好的齐鲁中学高中部。但好景不长,学校很快被敌伪政权接管。“济南沦陷时,当时在洋行任职的父亲毅然辞职,他不愿为日本人效力。”崔崑说,父亲的民族气节深深影响了他。
     1943年,崔崑高中毕业后,在家人的支持下,决定离开沦陷区到大后方求学。西去遥迢,路途多艰。当时,他与另一名同学搭伴,穿越安徽、河南、陕西,历经81天,辗转数千里,最终抵达成都。一路上有车搭车,无车步行,历尽艰险,穿过了敌人的重重封锁线。崔崑说:“途经洛阳时,遭逢日机轰炸,火车站停止售票,我们拼命扒上一辆开往西安的火车头,下车时被蒸汽火车的黑烟熏成了‘黑人’。”
     到达成都时,崔崑已身无分文。为了生活,他在成都附近空军基地做临时工。在机场周围喷洒敌敌畏灭蚊子。1944年秋,崔崑考取当时内迁到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见证了国家的积弱积贫和战时的山河破碎,决心实业救国的他,选择了机械专业。
     1948年大学毕业,崔崑以优异的成绩留在武汉大学,担任助教。1951年,国家选拔一批青年才俊,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急需人才。崔崑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跟随苏联专家学习金属学、热处理工艺与设备专业,从此和钢铁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8年,刚回到华中工学院工作不久的崔崑,又被公派前往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钢铁大学之一——莫斯科钢铁学院,专攻金属学及热处理专业。
     崔崑说,在留学期间,看到苏联发达的工业水平,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我们国家的合金钢系统水平提升上去。

 

百炼成钢
缺电年代摸黑做实验


     1960年,崔崑学成回国。当时,新型高性能模具钢是我国工业生产的急需品,但国内无力自主生产,每年需动用大量外汇进口,且价格是普通钢的10倍以上。
     而此时的我国金属热处理专业处在草创阶段,在生产模具钢工艺方面基本上是空白。在这种情况下,对买不到的实验设备,崔崑带领大家自己动手做,如盐浴炉。
     盐浴炉做好后,如何控制温差是个大问题。那时候没有温控自动化技术,他们只能用最“土”的办法控温——眼睛紧盯温度显示仪。
     忆及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崔崑的眼里饱含深情:“我们几个老师经常守在1200多摄氏度的盐浴炉旁,手指按着控温开关,一盯就是一个通宵。”
     恼人的还有用电问题。那个年代供电紧缺,实验电力负荷大,白天用电难以保证,所有的实验只能晚上做,还需要提前报批。当时,崔崑还肩负繁重的教学任务。多年时间里,他白天上课,晚上做实验。
     崔崑笑道,多年“白加黑”,让他锻炼出一种能力,只要有空就能睡着,根本没有失眠的困扰。
     每当新钢种出产,崔崑便背着沉重的“铁坨坨”,风尘仆仆地赶往各单位进行试用。“一次,我背着30多公斤的模具钢,赶往洛阳拖拉机厂。那时候搭火车的人多,常常被挤得无法动弹,为了少上厕所,我上车前水都不敢多喝。”
     为保证新产品顺利投产,崔崑和同事常年摸爬滚打在一线。20世纪70年代,他在哈尔滨轴承厂一住3个月。经过反复试验,新模具钢制成的模具寿命比旧有模具增加了一倍以上,每副模具可生产超过2万件的产品。

 

 创新第一
只为造出最好的产品


     崔崑说,作为科研人员,最高的奖励就是研制的产品好用,被人认可。为此,崔崑和他的团队,不盲从、不迷信,始终秉持创新第一的科研态度。
     在研制特殊钢的过程中,崔崑在国内外首创了一种含铌基体钢。这种钢适当提高碳含量,并加入少量铌,提高了钢的强韧性,并具有优异的工艺性能。
     这种含铌基体钢如今已广泛应用于汽车、航天、电子等行业中。1981年,该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并于1985年纳入国家工具钢标准。
     20世纪80年代初,精密塑料制品需求量大增,而我国当时尚无适当钢种来制作塑料模具。经反复研究,崔崑在模具钢中加入易切削元素,使其硬度和精度都达到使用要求,且成本大大低于进口模具。此前,我国从日本进口易切削精密模具钢,每副模具成本1万美元,而崔崑负责研制的国产模具钢制成的模具,每副成本降至7000元人民币,寿命反而超过进口模具。此项成果于1985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注:当年一等奖空缺,二等奖全国只有4个)。
     20世纪末的20多年间,崔崑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5项,其中国家发明奖二、三、四等奖各1项。鉴于崔崑在模具钢研发和合金化理论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1988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他“全国优秀教育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1997年,崔崑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几十年来,崔崑桃李遍天下,其学生中博士就有24名。20世纪80年代,他一手创立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成为我国在该学科领域的首批6个博士点之一,指导培养了学校的第一个博士生。
     2006年,81岁的崔崑开始撰写《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一书,这是我国首部全面系统介绍特殊钢的“百科全书”。该书卷帙浩繁,共1574页,含图828个、表646个,全书耗时6年,达200万字。为构筑这一艰巨工程,崔崑自学电脑,亲自收集每一份文献,编辑每一张图片。
     如今,已经92岁高龄的崔崑,决定修订这本出版才4年的专著。他说,科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求真求美,不断追求新知。
一种坚韧不屈的钢铁品格,一颗奔腾不息的报国雄心,凝铸成他不同凡响的钢铁人生。

 

 崔崑在书房写作。

崔崑、朱慧楠夫妇正接受记者采访。

崔崑(右)在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