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不曾忘

期次:第589期    作者:曹宋琪   查看:54

       农民家庭,独生子女,大四学生,母亲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单而沉重的几个词语组合起来,山东理工大学大四学生刘大利感觉肩头重逾千斤。为此他放弃准备了一年多的考研,走上街头为母乞讨。有人捐款,有人质疑,短短时间,他已筹措到34万,引发广泛关注。

       从来都认为,我们应该帮助他人。即便不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谁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临,漫长人生里,我们总有需要帮助的时候。

       不可否认,现在的慈善生态不太乐观,有人诈捐,有人乱用善款,有人以此牟利。郭美美事件让中国红十字会陷入舆论漩涡,罗尔事件让民间慈善平台也面临窘境。职业行乞、求助诈骗等社会事件的披露一步步动摇着松散自发的个体慈善行为。

       但比之捐款,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善良的初衷:让那些遭受意外的人重新拥有未来,替他们分担个人无法扛下的压力,渡过人生的巨大难关,不管明天是否美好,至少帮助他们看到未来的曙光。

       社会由有着共同特征而又各自保持独立的个体组成,谁都没有义务全盘、无节制地承担他人的苦难。所以真实的经济状况、沉重的治疗费用压力,应是向社会求助的必需条件;具体的医疗费用上限、善款使用情况反馈,则是让社会求助机制得以良性运行的基础。听起来冷冰冰的流程,却足够呵护我们爱心的火苗。

       《被遗忘的承诺者》让我们认识了“为父筹款如约还钱”的李涛。他在借款时郑重承诺:“虽乳臭未干,但我以人格作保向您筹借善款。因为哪怕仅仅是一块钱、一毛钱,对我来说都非常重要,也是极大的帮助。因为是借,我承诺每年支付5%的利息给您。毕竟您的任何一分钱都凝聚了您的辛勤汗水,任何人都没有权力不劳而获。”好心人的善举帮助他身患白血病的父亲延长了两年的生命,而他也坚定地践行诺言,哪怕那些好心人都已忘记。

       善意,需要付出的人谨慎,接受的人珍惜。我相信,这世界上,有些人有多冷漠,有些人就有多温暖。而我,想做一个温暖的人。

(作者单位 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