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者聚焦中国院校发展之路

期次:第583期       查看:37

    本报讯(通讯员赵蕾)新形势下如何开展中国院校研究,如何推动院校研究规范发展?12月8日至9日,在我校院校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院校研究的挑战与突破”学术研讨会上,中外学者纷纷支招,提供新思路和新启示。

    研讨会分美国专家专题报告和头脑风暴式自由讨论两阶段进行。美国院校效能研究会会长、美国院校研究会前任会长William E. Knight介绍了美国院校研究发展新动态和新方向,以及美国高校的院校效能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院校研究办公室主任张杨以该校为例,介绍了院校研究办公室的常规工作及创新探索。美国西蒙斯学院院校研究所所长高澜介绍了当前美国院校研究的主要职能及其开展院校研究的相关技术,呈现了多种院校研究中数据分析技术及其可视化工具。

    与会专家针对当前中国院校研究面临的突出问题及严峻挑战,围绕“中国院校研究研究什么”“怎么研究”“谁来研究”3个问题建言献策。中国人民大学周光礼教授认为,实现院校研究规范化、有序化发展有三个关键词“变革、决策、评估”。华东师范大学闫光才教授提出院校研究应该注重实证,不应把实证主义和诠释主义对立起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刘亚荣教授指出,要用多学科循证的方法来发展院校研究理论,行动学习是从理论到实践转化的有效路径。空军预警学院李小平教授认为,研究者开展院校研究要将科学方法和教育智慧相结合,既要运用成熟的、可以揭示规律的研究方法,又要具有洞察力。重庆市教委牟延林教授认为,开展院校研究要有顾客思维,善于倾听外部声音,同时要回归高等教育本质,不忘初心。同济大学张端鸿博士以院校研究人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多案例研究为起点,归纳了中国院校研究工作所呈现出来的职业特性。上海交通大学发展规划处杨颉、程莹通过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数据开展院校研究,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会长刘献君对我国院校研究实践层面提出了建议,包括总结典型,推动院校研究从无序到有序;深化案例,建立案例库;开展绩效评估,开拓院校研究新领域;培训院校研究人员;继续探索院校研究理论与方法;推动同类高校联盟;推动政府形成有关政策、制度,创设院校研究外部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