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

姚建年院士主讲教育思想大讨论第五场报告

期次:第560期       查看:42

    本报讯(记者王荣)4月2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年以“创新驱动发展”为题,主讲我校教育思想大讨论第五场报告。校长丁烈云主持报告会。校领导路钢、邵新宇、陈安民、马小洁、马建辉出席报告会。

    姚建年从创新发展的国家战略谈起,他指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阶梯已由效率式、开发式、高新技术式进入了颠覆式技术创新阶段,创新驱动是新常态下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我国还存在知识创造“顶天立地”不足、政产学研用尚未形成螺旋交织体、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不足等现实困境。作为创新驱动的核心,科技创新必须首先突破困境。因此,在新常态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致力于实现“三个并行”:通过打基础实现总量并行;通过寻突破实现贡献并行;通过出原创实现源头并行。“十三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采取“拓展项目群和科学中心资助模式;促进交叉性、变革性研究;探索需求导向基础研究资助机制;培育优秀青年人才和国际领军人才;推进新型国际化,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拓展智库功能”等战略行动,坚持推进学科发展。

    作为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姚建年还与听众探讨了中国化学研究在创新驱动中的作用,化学化工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中国在世界化学界的迅速崛起。他就基础研究经费、基础研究的国家需求导向、学科交叉融合、工程科学与工程技术并重发展等话题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并鼓励学校更加注重基础研究,更加注重前沿突破,更加注重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与会代表还就科学中心布局、基础科学研究模式、创新驱动过程中的人才培养、论文发表与学术话语权等问题与姚建年进行了交流。

听后感

    “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环境学院吴旭教授:作为一名海归科研人员,我们应该把从国外学到的最新前沿知识和技术用到回国后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中,搞好人才培养和研究平台建设。我们可以先实现国外最前沿的课题组能做的研究我们也能做。同时还要紧跟潮流、把握主流、善于甄别、积极借鉴,做到国外最前沿的课题组正在做什么好的研究我们也这么做。其中最关键的是,要以科研发展的规律为指导,敏锐判断在未来哪些研究方向会成为热点,而且是能出成果的,实现国外最前沿的课题组打算做什么而我们已经在这么做。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化学与化工学院副院长谭必恩教授:报告分别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者、科学家等视角探讨了原始创新在建设一流大学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深有同感。2007年,我回国来到学校。当初在确定自己的科研方向时,就考虑到研究一定要面向国家需求,又要处在科学前沿。后来我们取得了成绩,并得到了基金委的持续资助。我认为,学校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紧密相关,如果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结合学术前沿,确定自己合适的研究方向,那么个人成长的同时,也会促进学科的发展,同时加快学校进入世界一流的步伐。

    光电国家实验室生物医学光子学功能实验室副主任朱丹教授:一直以来,基金委支持以自由探索、兴趣驱动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我认为以下两点在申请大项目的过程中应引起关注。一是靠每一位教授单打独干是不行的,必须通过组织团队,才可能开展有组织创新;另一方面,基础研究如果只是停留在过去的自由探索与兴趣驱动上,已不能满足新常态的需要,还必须借助于技术创新的理念。以需求为向导,进行有组织的创新有望成为“十三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行动指南。

    数学学院副院长黄乘明教授:基础研究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培育高新技术的重要源头,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当前,学校正在谋划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培育创新思想是关键中的关键。因此,我们应加强基础研究的投入,培育原始创新,在巩固自由探索的前提下,进行有组织创新,着重学科内涵建设,在创新中追求卓越、追求一流。

    科发院纵向研究与国际合作处副处长张婷姣:基础研究要引领新常态。基金委在“坚持定位、卓越行动、升级发展、激励创新”的“十三五”发展思路下,将通过优化资助格局、强化原始创新等方式,通过经费的先行投入和稳定增长,努力实现“总量并行、贡献并行、源头并行”三个并行的发展目标。对于我们高校而言,这意味着我们将会得到基金委源源不断且持续增长的经费支持,因此,我们要做好项目的储备和组织工作,既要鼓励教师们进行自由探索,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同时也要组织学科交叉团队,通过交叉与融合,带动学科发展;而且还要面向需求,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并提高企业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