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 后学楷模

期次:第556期    作者:过孝汉 管思聪 王钢   查看:41

    “医者,当以慈悲为怀,以德为天,然后以其技。”——这是我国医学鼻祖李时珍的行医格言。在杏林高手云集的同济医学院,曾经有过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其中有八位令人怀念的医学大师均出生于1914年前后,他们德高艺馨,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极有建树,其学术影响力已跃向了全国。他们分别是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裘法祖、过晋源和宋名通,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管汉屏、王辨明、高景星、夏幼周和杨超前。

    在这八位教授中,除夏幼周、高景星外,其余六人均留学于欧美。裘法祖、过晋源、王辨明和杨超前早年是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同班同学,而后裘法祖、过晋源和宋名通都留学德国并获得博士学位,杨超前则留学瑞士并获得博士学位。管汉屏早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他和王辨明后来均留学美国,他们六人在学成后都不约而同地成为了我国老一代“海归”,又因武汉同济医学院的创立走到了一起,分别在同济医学院的两个附属医院工作。

    中国医学科普之父裘法祖、过晋源两位教授在留德归国后的1948年,本着“医学归于大众,科普强身健体”的宗旨,在上海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医学科普杂志《大众医学》。该杂志的创办开创了新中国医学科普之先河。

    人民医学家裘法祖院士曾经说过:“医学不是一门完美的科学,但它必须有人的温度。”这句话蕴藏的深层含义是医学是人学,它必须回归人文本质,这种温度就是一种人性的温度和人文的温度,医德、医风只有在这种温度下才能恒久地留驻人心。

    过晋源教授是我国现代内科学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在临床实践中为学生们树立了怎样做好一个医生的楷模。过教授在一次带领学生查房时,遇到一位乙肝转肝癌晚期的农村病人突然提出要和过老拥抱,他毫不犹豫地和病人热烈拥抱,病人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为在场的青年医生上了一堂深刻的行医与为人之课。

    宋名通教授是我国知名的小儿内科专家,是小儿患者可亲可敬的老爷爷。一位当年陪同患儿慕名找宋教授诊治的家长对宋老的行医风范至今记忆犹新:宋老在为一患儿看病时,幼儿不停地大哭大闹,家长也无可奈何,宋教授却花了约20分钟安抚患儿,终于消除了他的恐惧感,然后再仔细为其诊治。

    管汉屏教授是我国临床体外循环的主要开拓者。他多次告诫医学生:病人来找你看病,做手术,把他最宝贵的生命都交给你了,你该怎样对待?他常说:“只要病人还有一丝希望,医生应不言放弃。”

    王辨明教授是我国血液病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以严格要求下级医生和学生而著称。王老拒绝指导只依赖化验单而不亲自掌握病人第一手资料的青年医师查房的事例在协和医院广为流传,这次经历令跟随他查房的学生深深体会到王辨明工作的严肃态度和对病人高度负责的行医准则。

    骨科专家高景星教授早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在担任院长的十年时间里,他一直致力于把协和办成“让老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和看得好病”的医院。

    夏幼周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老中医,在数十年的行医过程中,他始终坚持“无论贫富,无论官民,一视同仁”的原则,认真仔细地为每一位病人看诊,深受爱戴。

    杨超前教授是著名的传染病专家,在他30多年的行医生涯里,他为我国传染病防治辛勤奔波,足迹踏遍了湖北省二十多个疫情县和全国多个省市。1980年,杨老因劳累过度,心脏病发作,不幸逝世,年仅66岁。

    纪念八位医学前辈,或许在时下具有特殊的意义:他们在世时以医者父母心,把对患者的爱撒向了人间,以其仁心仁术救治了万千患者,也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后来人。如果每个医生都象他们那样敬业,视病人为亲人,每个病人都能看得起病,医患之间多一些理解与包容,相信一个杏林春暖、国泰民安的社会就指日可待!

    (过孝汉,过晋源之子,任职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科技集团;管思聪,管汉屏之子,任职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实验室;王钢,王辨明之子,药理学博士,现任美国康乃尔大学医学院副教授。本文由校史研究室提供。)